澶渊
【拼音】:chán yuān
【注音】:ㄔㄢˊㄩㄢ
【结构】:澶(左右结构)渊(左右结构)
【简体】:澶渊
【繁体】:澶淵
词语解释澶渊Chányuān。(1)中国的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澶渊[chányuān]⒈中国的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英Chanyuan;
基础解释澶渊Chányuān中国的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
引证解释⒈古湖泊名。又名繁污、繁渊。故址在今河南省濮阳市西。春秋卫地。引《春秋·襄公二十年》:“盟于澶渊。”杜预注:“澶渊在顿丘县南,今名繁污,此卫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五》:“《春秋》襄公二十年,经书公与晋侯、齐侯‘盟于澶渊’。杜预曰:‘在顿丘县南,今名繁渊。’澶渊,即繁渊也。”⒉古县名。故城在今河南省濮阳市西。隋置,唐避高祖李渊讳,改名澶水县。
网络解释澶渊【澶渊】①古湖泊名。也叫繁渊。故址在今河南濮阳市西。春秋卫地,《春秋》襄公二十年(公元前553年):晋齐等诸侯“盟于澶渊”,即此。历史上北宋与辽国的“澶渊之盟”即发生在此。②古邑聚名。约当在今安徽萧县砀山间。
综合释义古湖泊名。又名繁污、繁渊。故址在今河南省濮阳市西。春秋卫地。《春秋·襄公二十年》:“盟于澶渊。”杜预注:“澶渊在顿丘县南,今名繁污,此卫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五》:“《春秋》襄公二十年,经书公与晋侯、齐侯‘盟于澶渊’。杜预曰:‘在顿丘县南,今名繁渊。’澶渊,即繁渊也。”古县名。故城在今河南省濮阳市西。隋置,唐避高祖李渊讳,改名澶水县。澶渊[chányuān]地名。位于河北省濮阳县西南,因古澶水所经而得名。宋真宗与辽人曾会盟于此。
汉语大词典(1).古湖泊名。又名繁污、繁渊。故址在今河南省濮阳市西。春秋卫地。《春秋·襄公二十年》:“盟于澶渊。”杜预注:“澶渊在顿丘县南,今名繁污,此卫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五》:“《春秋》襄公二十年,经书公与晋侯、齐侯‘盟于澶渊’。杜预曰:‘在顿丘县南,今名繁渊。’澶渊,即繁渊也。”(2).古县名。故城在今河南省濮阳市西。隋置,唐避高祖李渊讳,改名澶水县。
国语辞典地名。位于河北省濮阳县西南,因古澶水所经而得名。宋真宗与辽人曾会盟于此。澶渊[chányuān]⒈地名。位于河北省濮阳县西南,因古澶水所经而得名。宋真宗与辽人曾会盟于此。
其他释义古泽名。因以为州名:澶渊之盟。
1.目光随马蹄声折转,连夜飞奔早已驰出了大名府,又行百余里路程便到了澶渊郡,二人摆渡过河,登岸后继续赶程。
2.可叹澶渊之耻为雪,城下之盟犹在,而此时辽夏两国已有联姻之谊,倘若虎豹豺狼合起手来,再度兵临城下,我大宋实在岌岌可危啊!
3.另一方面,澶渊之盟的订立使北宋河北边防建设处于两难境地,不得不倍极小心。
4.一说到澶渊之盟,也等同于那些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大肆鞭挞,虽然这些人并不知道澶渊之盟的具体内容。
5.真宗景德元年,辽军大举入寇,震惊宋廷,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力谏真宗御驾亲征,与辽兵大战于澶州,后订立澶渊之盟,遂两国罢兵,化干戈为玉帛。
6.前尘往事不堪回首,学生读史也知澶渊之盟,靖康事,风波亭处丧忠魂。
7.苏三说九宫锁澶渊之盟牛柳蜗居的世界生活如此孙膑迷失的初恋。
8.澶渊之盟签订之际,她因无意中救了落入冰窟的契丹萧太后,被迫许婚契丹冀王耶律昭。
9.昔者契丹拥百万之师,直抵澶渊,当时若从避幸之请,岂得天下太平百有余年,赖祖宗之灵,社稷之福,寇莱公坚欲御驾亲征。
10.辽军南下,几度征兵,只逼京师,澶渊之盟之变,朝野动容。
读音:chán
[chán]
(名)澶渊;古地名;在今河南濮阳县西。宋真宗时曾与辽国订立澶渊之盟。
读音:yuān
[yuān]
(1)(名)深水;潭:深~。
(2)(形)深:~泉|~博。
(3)(Yuān)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