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史
【拼音】:lìng shǐ
【注音】:ㄌ一ㄥˋㄕˇ
【结构】:令(上下结构)史(独体结构)
【简体】:令史
【繁体】:令史
词语解释官名。汉代兰台尚书属官,居郎之下,掌文书事务,历代因之。隋唐以后,成为三省﹑六部及御史台低级事务员之称,位卑秩下,不参官品。至明代遂废。见《通典.职官四》。宋元以来官府中胥吏的通称。令史[lìngshǐ]⒈官名。汉代兰台尚书属官,居郎之下,掌文书事务,历代因之。隋唐以后,成为三省、六部及御史台低级事务员之称,位卑秩下,不参官品。至明代遂废。见《通典·职官四》。⒉宋元以来官府中胥吏的通称。
引证解释⒈官名。汉代兰台尚书属官,居郎之下,掌文书事务,历代因之。隋唐以后,成为三省、六部及御史台低级事务员之称,位卑秩下,不参官品。至明代遂废。见《通典·职官四》。⒉宋元以来官府中胥吏的通称。引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三折:“打的个遍身家鲜血淋漓,包待制又葫芦提,令史每粧不知,两边厢列着祗候人役。”《水浒传》第二七回:“知县叫那令史先问了王婆口词,一般供説。四家邻舍,指证明白。”明高明《琵琶记·春宴杏园》:“昨日已吩咐太僕寺掌鞍马的令史,并洛阳县管排设的驛丞,专听俺这里鸣鼓三声,都要到此聚会听点。”
网络解释令史汉县令属吏的总称。卫宏《汉官旧仪》云:“更令吏曰令史,丞吏曰丞史,尉吏曰尉史”。“史”本为秦、汉时人对属吏的通称,故以县令之属吏为令史。
综合释义官名。汉代兰台尚书属官,居郎之下,掌文书事务,历代因之。隋唐以后,成为三省、六部及御史台低级事务员之称,位卑秩下,不参官品。至明代遂废。见《通典·职官四》。宋元以来官府中胥吏的通称。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三折:“打的个遍身家鲜血淋漓,包待制又葫芦提,令史每粧不知,两边厢列着祗候人役。”《水浒传》第二七回:“知县叫那令史先问了王婆口词,一般供説。四家邻舍,指证明白。”明高明《琵琶记·春宴杏园》:“昨日已吩咐太僕寺掌鞍马的令史,并洛阳县管排设的驛丞,专听俺这里鸣鼓三声,都要到此聚会听点。”令史[lìngshǐ]职官名。汉代兰台尚书属官,掌文书事务。《史记.卷一二二.酷吏传.赵禹传》:「用廉为令史,事太尉亚夫。」后泛指官府中的胥吏。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三折》:「眼睁睁棍棒淋漓,包待制又葫芦提,令史每装不知。」《水浒传.第二七回》:「知县叫那令史先问了王婆口词,一般供说。」
汉语大词典(1).官名。汉代兰台尚书属官,居郎之下,掌文书事务,历代因之。隋唐以后,成为三省、六部及御史台低级事务员之称,位卑秩下,不参官品。至明代遂废。见《通典·职官四》。(2).宋元以来官府中胥吏的通称。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三折:“打的个遍身家鲜血淋漓,包待制又葫芦提,令史每妆不知,两边厢列着祗候人役。”《水浒传》第二七回:“知县叫那令史先问了王婆口词,一般供说。四家邻舍,指证明白。”明高明《琵琶记·春宴杏园》:“昨日已吩咐太仆寺掌鞍马的令史,并洛阳县管排设的驿丞,专听俺这里鸣鼓三声,都要到此聚会听点。”
国语辞典职官名。汉代兰台尚书属官,掌文书事务。《史记.卷一二二.酷吏传.赵禹传》:「用廉为令史,事太尉亚夫。」后泛指官府中的胥吏。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三折》:「眼睁睁棍棒淋漓,包待制又葫芦提,令史每装不知。」《水浒传.第二七回》:「知县叫那令史先问了王婆口词,一般供说。」令史[lìngshǐ]⒈职官名。汉代兰台尚书属官,掌文书事务。后泛指官府中的胥吏。元·关汉卿。引《史记·卷一二二·酷吏传·赵禹传》:「用廉为令史,事太尉亚夫。」《蝴蝶梦·第三折》:「眼睁睁棍棒淋漓,包待制又葫芦提,令史每装不知。」《水浒传·第二七回》:「知县叫那令史先问了王婆口词,一般供说。」
其他解释官名。汉置兰台令史,尚书令史,掌文书,位次于郎,晋及南北朝因之。凡尚书诸曹令史皆有品秩,限满可补郎。自隋以来,以文案烦屑,用人渐卑杂,不参官品,炀帝定四省三台皆曰令史,九寺、五监、诸卫府则皆曰府史。唐宋于三省六部及御史台皆置令史,明废。《史记·酷吏列传》:「用廉为令史。」;唐、杜佑《通典·职官典·尚书·历代都事主事令史》:「令史,汉官也。后汉尚书令史十八人,曹有三人主书,后增剧曹三人,合二十一人,皆选于兰台符节简练有吏能者为之。其尚书郎,初与令史皆主文簿其职一也。郎缺以令史久次者补之,光武始革用孝廉,孝廉耻焉。旧制尚书郎限满,补县长,令史补丞尉,尚书令郑弘奏曰:『职尊赏簿,多无乐者,请郎补千石,令史为长。』帝从之。西晋令史朝晡诣都座朝,江左唯早朝而已,又贾充为尚书令,以目疾表置省事吏四人,尚书置省事自此始也,其品职与诸曹令史同。晋宋兰台寺正书令史,虽行文书,皆有品秩,朱衣执板给书僮,孔顗为御史中丞,坐鞭令史,为有司所纠。梁陈与晋宋同。后魏令史亦朱衣执笏,然谓之流外勳品,北齐尚书郎判事正令史侧坐,书令史过事,令史皆平揖,郎无拜,自隋以来,令史之任,文案烦屑,渐为卑冗,不参官品,炀帝以四省三台,皆曰令史,九寺五监诸卫府,则皆曰府史,于时令史得官者甚少,年限亦赊。」;宋、高承《事物纪原·律令刑罚部·令史》:「《通典》曰:『令史汉官也。』《汉官仪》曰:『能通〈仓颉籀篇〉,补兰台令史。』汉韦彪疏曰:『往时楚狱大怒,故署令史,以助郎职事也。』。」
其他释义1.官名。汉代兰台尚书属官,居郎之下,掌文书事务,历代因之。隋唐以后,成为三省﹑六部及御史台低级事务员之称,位卑秩下,不参官品。至明代遂废。见《通典.职官四》。2.宋元以来官府中胥吏的通称。
1.妙语双关,令史第文斯面红耳赤。
2.他曾受到过中缅印战区总司令史迪威的检阅,得过忠勇、云麾勋章,至今他满身伤痕,左臂有残。
3.及殿中监擅收兰台令史;臻奏案之。
4.还证明了令史与史有直接隶属关系,并可称为佐,而且与狱史是同官异称。
5.尚书记室令史公府閤下令史乘传使者。
6.篇篇鸿文,字字珠玑,深受和帝喜爱,于是李尤官拜兰台令史,负责“典校秘书”,创作“赋”、“颂”、“奏书”。【www.chazidian.com查字典令史造句】
读音:líng,lǐng,lìng
[lìng]
[ líng ]1. 〔令狐〕a.古地名,在今山西省临猗县一带;b.复姓。
[ lǐng ]1. 量词,印刷用的原张平版纸五百张为一令。
[ lìng ]1. 上级对下级的指示:命令。法令。朝(zhāo)令夕改。
2. 古代官名:县令。令尹。尚书令。
3. 使,使得:令人兴奋。
4. 时节:时令。节令。
5. 美好,善:令名。令辰。令闻(好名声)。
6. 敬辞,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令尊。令堂。令岳。令郎。令爱。
7. 短的词调(diào ),散曲中不成套的曲(多用于词调、曲调名):小令。如梦令。
读音:shǐ
[shǐ]
(1)(名)历史:~学。
(2)(名)古代掌管记载史事的官。
(3)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