忿疐
【拼音】:fèn dì
【注音】:ㄈㄣˋㄉ一ˋ
【结构】:忿(上下结构)疐(上下结构)
词语解释怨恨发怒。
基础解释见/'忿懥/',怨恨发怒。
引证解释⒈见“忿懥”。
汉语大词典见“忿懥”。《汉语大词典》:忿懥 拼音:fènzhì亦作“忿疐”。亦作“忿懫”。发怒。《礼记·大学》:“所谓脩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郑玄注:“懥,怒貌也。或作懫,或为疐。”《大戴礼记·武王践阼》:“杖之铭曰:恶乎危?于忿疐。恶乎失道?于嗜欲。恶乎相忘?于富贵。”《书·多方》“叨懫日钦”孔传:“故亦惟有夏之民,贪叨忿懫而逆命。”宋司马光《叙清河郡君》:“君性和柔敦实,自始嫁至于瞑目,未尝见其有忿懥之色,矫妄之言。”汪东《革命今势论》:“苟有读史至此者,宜皆流涕痛哭,忿懥之念,波涌云集,挥之不去。”
其他释义1.见'忿懥'。
读音:zhì,dì
[dì]
[ zhì ]1. 古同“踬”:“狼跋其胡,载疐其尾。”
[ dì ]1. 古通“蒂”,爪果的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