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不二价
【拼音】:shì bù èr jià
【注音】:ㄕˋㄅㄨˋㄦˋㄐ一ㄚˋ
【词性】:成语。
【简体】:市不二价
【繁体】:市不二價
词语解释指买卖公道,不相欺诈。形容社会风气好。同“市无二价”。⒈指买卖公道,不相欺诈。形容社会风气好。同“市无二价”。
综合释义指买卖公道,不相欺诈。形容社会风气好。同“市无二价”。古者天子取诸侯之土以为国均,则~,四民常均。◎宋·苏轼《御试制科策》市不二价[shìbùèrjià]买卖价钱合理公道,不因人而有不同的价钱。可用以形容社会风气良好,不相欺瞒讹诈。《三国志.卷一一.魏书.管宁传》:「未至,卒于海表」句下裴松之注引〈先贤行状〉:「使辽东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商贾之人,市不二价。」也作「市无二价」。
国语辞典买卖价钱合理公道,不因人而有不同的价钱。可用以形容社会风气良好,不相欺瞒讹诈。《三国志.卷一一.魏书.管宁传》:「未至,卒于海表」句下裴松之注引〈先贤行状〉:「使辽东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商贾之人,市不二价。」也作「市无二价」。市不二价[shìbùèrjià]⒈买卖价钱合理公道,不因人而有不同的价钱。可用以形容社会风气良好,不相欺瞒讹诈。句下裴松之注引〈先贤行状〉:「使辽东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商贾之人,市不二价。」也作「市无二价」。引《三国志·卷一一·魏书·管宁传》:「未至,卒于海表」成语解释市不二价
成语词典版修订本参考资料:买卖价钱合理公道,不因人而有不同的价钱。可用以形容社会风气良好,不相欺瞒讹诈。三国志.卷十一.魏书.管宁传「未至,卒于海表」句下裴松之.注引先贤行状:「使辽东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商贾之人,市不二价。」亦作「市无二价」。
出处《三国志·魏志·王烈传》“卒于海表”裴松之注引《先贤行状》:“烈居之历年,未尝有患。使辽东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商贾之人,市不二价。”
近义词 市无二价
1.徽商以“财自道生,利缘义取”,“职虽为利,非义不可取也”为信条,在商业活动中力求做到“惟诚待人”,“以信义服人”,“市不二价”。
2.古者天子取诸侯之土以为国均,则市不二价,四民常均。◎宋·苏轼《御试制科策》
读音:shì
[shì]
(1)(名)集中买卖货物的固定场所;市场:米~|夜~。
(2)(名)买卖货物:~惠。
(3)(名)城市:~民|都~。
(4)(名)行政区划单位;分直辖市和市。
(5)(名)属于市制的(度量衡单位):~尺|~斤。
读音:bù
[bù]
1. 副词。
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
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读音:èr
[èr]
(1)(数)数目字:一~。
(2)(数)序数;表顺序:第~。
(3)(形)次等的:~把刀。
(4)(形)两样:不~价。
读音:jià,jiè,jie
[jià]
[ jià ]1. 商品所值的钱数:价钱。价格。涨价。调价。待价而沽。
2. 商品之间相互比较和交换的基础:价值。代价。
3. 化学名词:“原子价”。
[ jiè ]1. 旧时称派遣传递东西或传达事情的人:“走价驰书来诣”。
[ jie ]1. 〈方〉用在否定副词后面加强语气:不价。
2. 副词性词尾:震天价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