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公
【拼音】:cáo gōng
【注音】:ㄘㄠˊㄍㄨㄥ
【结构】:曹(上下结构)公(上下结构)
词语解释汉末曹操位至三公,人皆称曹公。梅子的别称。曹公[cáogōng]⒈汉末曹操位至三公,人皆称曹公。梅子的别称。
引证解释⒈汉末曹操位至三公,人皆称曹公。引《三国志·蜀志·关羽传》:“吾极知曹公待吾厚。”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表》:“曹公称为表不必三让,又勿得浮华。”唐李白《在寻阳非所寄内》诗:“多君同蔡琰,流泪请曹公。”《三国演义》第四九回:“欲破曹公,宜用火攻。”⒉梅子的别称。引宋沉括《梦溪笔谈·讥谑》:“吴人多谓梅子为曹公,以其尝望梅止渴也……有一士人遗人醋梅与燖鹅,作书云:醋浸曹公一甏,汤燖右军两隻。”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上:“曹孟德有梅林救渴之事,而俗子乃呼……梅为‘曹公’。”
网络解释曹公曹公:台湾民间信仰的神明
综合释义汉末曹操位至三公,人皆称曹公。《三国志·蜀志·关羽传》:“吾极知曹公待吾厚。”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表》:“曹公称为表不必三让,又勿得浮华。”唐李白《在寻阳非所寄内》诗:“多君同蔡琰,流泪请曹公。”《三国演义》第四九回:“欲破曹公,宜用火攻。”梅子的别称。宋沉括《梦溪笔谈·讥谑》:“吴人多谓梅子为曹公,以其尝望梅止渴也……有一士人遗人醋梅与燖鹅,作书云:醋浸曹公一甏,汤燖右军两隻。”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上:“曹孟德有梅林救渴之事,而俗子乃呼……梅为‘曹公’。”
汉语大词典(1).汉末曹操位至三公,人皆称曹公。《三国志·蜀志·关羽传》:“吾极知曹公待吾厚。”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章表》:“曹公称为表不必三让,又勿得浮华。”唐李白《在寻阳非所寄内》诗:“多君同蔡琰,流泪请曹公。”《三国演义》第四九回:“欲破曹公,宜用火攻。”(2).梅子的别称。宋沈括《梦溪笔谈·讥谑》:“吴人多谓梅子为曹公,以其尝望梅止渴也……有一士人遗人醋梅与燖鹅,作书云:醋浸曹公一甏,汤燖右军两只。”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上:“曹孟德有梅林救渴之事,而俗子乃呼……梅为‘曹公’。”
其他释义1.汉末曹操位至三公,人皆称曹公。2.梅子的别称。
1.可越是风光,荀彧发觉离自己的理想越遥远。一门心思的隔绝汉室,一门心思的告诫雒阳系不要与曹公对抗,看似是出自爱护之心,可荀彧忽然发觉自己的所作所为,非但不是自己心目中的名臣所为,反与史书中那些权奸越发相似。马伯庸
2.曹公自来,胜负或未可知,如汝等碌碌庸才,就是来了一百个,我也不怕。
3.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
4.身为读书人,敬鬼神而远之,上山入庙,又岂是必要?其实我最想看的,是分曹公留在庙墙上的墨宝。
5.对此,刘金星却给予反驳,称脂砚斋让曹公“被逝世”,是“文字狱”逼出来的隐身法。
6.今天子蒙尘,主公正应于此危难之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令不臣,如此曹公即众望之所归矣,此乃不世之略也。
7.承蒙曹公抬举,兄长他仁义厚道,对无辰恩深义重,而不像你等奸诈狡猾,明为替父报仇,实见徐州钱粮富庶,前来抢夺。
8.这曹公公的话,话中带刺,竟暗指岳飞不撤兵是假托岳云受伤,为了战功而不顾部下生死,大有挑拔离间之意。
9.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
10.往者董卓作逆,英雄并起,阻兵擅命,人自封殖,惟曹公能拔拯危乱,翼戴天子,奉辞伐罪,所向必克。
读音:cáo
[cáo]
(1)(名)〈书〉辈:吾~|尔~。
(2)(名)古代分科办事的官署。
(3)(名)周朝国名;在今山东西部。
(4)(名)姓。
读音:gōng
[gōng]
(1)(形)属于国家或集体的(跟‘私’相对):~款|~物|~事公办。
(2)(形)共同的;大家承认的:~分母|~议|~约。
(3)(形)属于国际间的:~海|~制|~斤。
(4)(动)使公开:~布|~之于世。
(5)(形)公平;公正:~买~卖|大~无私|秉~办理。
(6)(名)公事;公务:办~|~余。
(7)(Gōnɡ)姓。
(8)(名)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一等:~爵|~侯|王~大臣。
(9)(名)对上了年纪的男子尊称:诸~|张~。
(10)(名)丈夫的父亲;公公:~婆。
(11)(形)(禽兽)雄性的(跟‘母’相对):~羊|这只小鸡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