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辰
【拼音】:shí èr chén
【注音】:ㄕˊㄦˋㄔㄣˊ
【结构】:十(独体结构)二(独体结构)辰(独体结构)
【简体】:十二辰
【繁体】:十二辰
词语解释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
引证解释⒈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1)古代用以记年、月、日、时。参见“十二相属”。引《周礼·春官·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贾公彦疏:“十有二辰者,谓子、丑、寅、卯之等。”《国语·楚语下》:“是以先王之祀也,以一纯、二精、三牲、四时、五色、六律、七事、八种、九祭、十日、十二辰以致之。”韦昭注:“十二辰,子至亥。”(2)用于记星次。《史记·天官书》“斗秉兼之,所从来久矣”唐张守节正义:“言北斗所建秉十二辰,兼十二州,二十八宿,自古所用,从来久远矣。”宋沉括《梦溪笔谈·象数一》:“今考子丑至于戌亥谓之十二辰者,《左传》云:‘日月之会是谓辰’,一岁日月十二会于东方,苍龙、角、亢之舍起於辰,故以所首者名之。”(3)用于配十二生肖。汉蔡邕《月令问答》:“凡十二辰之禽五时所食者,必家人所畜丑牛、未羊、戌犬、酉鷄、亥豕而已,其餘虎以下非食也。”
网络解释十二辰(古天文概念)中国古代对周天的一种划分法,大抵是沿天赤道从东向西将周天等分为十二个部分,用地平方位中的十二支名称来表示,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它与二十八宿星座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综合释义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1)古代用以记年、月、日、时。《周礼·春官·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贾公彦疏:“十有二辰者,谓子、丑、寅、卯之等。”《国语·楚语下》:“是以先王之祀也,以一纯、二精、三牲、四时、五色、六律、七事、八种、九祭、十日、十二辰以致之。”韦昭注:“十二辰,子至亥。”(2)用于记星次。《史记·天官书》“斗秉兼之,所从来久矣”唐张守节正义:“言北斗所建秉十二辰,兼十二州,二十八宿,自古所用,从来久远矣。”宋沉括《梦溪笔谈·象数一》:“今考子丑至于戌亥谓之十二辰者,《左传》云:‘日月之会是谓辰’,一岁日月十二会于东方,苍龙、角、亢之舍起於辰,故以所首者名之。”(3)用于配十二生肖。汉蔡邕《月令问答》:“凡十二辰之禽五时所食者,必家人所畜丑牛、未羊、戌犬、酉鷄、亥豕而已,其餘虎以下非食也。”参见“十二相属”。十二辰[shíèrchén]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个时辰,称为「十二辰」。
汉语大词典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1)古代用以记年、月、日、时。《周礼·春官·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贾公彦疏:“十有二辰者,谓子、丑、寅、卯之等。”《国语·楚语下》:“是以先王之祀也,以一纯、二精、三牲、四时、五色、六律、七事、八种、九祭、十日、十二辰以致之。”韦昭注:“十二辰,子至亥。”(2)用于记星次。《史记·天官书》“斗秉兼之,所从来久矣”唐张守节正义:“言北斗所建秉十二辰,兼十二州,二十八宿,自古所用,从来久远矣。”宋沈括《梦溪笔谈·象数一》:“今考子丑至于戌亥谓之十二辰者,《左传》云:‘日月之会是谓辰’,一岁日月十二会于东方,苍龙、角、亢之舍起于辰,故以所首者名之。”(3)用于配十二生肖。汉蔡邕《月令问答》:“凡十二辰之禽五时所食者,必家人所畜丑牛、未羊、戌犬、酉鸡、亥豕而已,其馀虎以下非食也。”参见“十二相属”。
国语辞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个时辰,称为「十二辰」。
其他释义1.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1)古代用以记年﹑月﹑日﹑时。《周礼.春官.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贾公彦疏:'十有二辰者,谓子﹑丑﹑寅﹑卯之等。'《国语.楚语下》:'是以先王之祀也,以一纯﹑二精﹑三牲﹑四时﹑五色﹑六律﹑七事﹑八种﹑九祭﹑十日﹑十二辰以致之。'韦昭注:'十二辰,子至亥。'(2)用于记星次。《史记.天官书》'斗秉兼之,所从来久矣'唐张守节正义:'言北斗所建秉十二辰,兼十二州,二十八宿,自古所用,从来久远矣。'宋沈括《梦溪笔谈.象数一》:'今考子丑至于戌亥谓之十二辰者,《左传》云:'日月之会是谓辰',一岁日月十二会于东方,苍龙﹑角﹑亢之舍起于辰,故以所首者名之。'2.(3)用于配十二生肖。汉蔡邕《月令问答》:'凡十二辰之禽五时所食者,必家人所畜丑牛﹑未羊﹑戌犬﹑酉鸡﹑亥豕而已,其余虎以下非食也。'参见'十二相属'。
1.其装饰不仅有鸟虫书、篆书等书体题铭,又有花草与八卦符号,而更具特色的是代表十二辰的动物生肖纹饰。
读音:shí
[shí]
(1)(数)数目;九加一后所得。
(2)(形)表示达到顶点:~足|~成。
读音:èr
[èr]
(1)(数)数目字:一~。
(2)(数)序数;表顺序:第~。
(3)(形)次等的:~把刀。
(4)(形)两样:不~价。
读音:chén
[chén]
(1)(名)
(2)地支的第五位。参看〔干支〕。
(3)日、月、星的统称:星~。
(4)古代把一昼夜分作十二辰:时~。
(5)时光;日子:诞~。
(6)指辰州(旧府名;府治在今湖南沅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