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叔
【拼音】:yí shū
【注音】:一ˊㄕㄨ
【结构】:夷(独体结构)叔(左右结构)
词语解释1.伯夷﹑叔齐的并称。夷叔[yíshū]⒈伯夷、叔齐的并称。
基础解释伯夷﹑叔齐的并称。
引证解释⒈伯夷、叔齐的并称。引汉应劭《风俗通·正失·彭城相袁元服》:“伯楚名彭,清拟夷叔,政则冉季,歷典三郡,致位上列。”晋陶潜《饮酒》诗之二:“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南朝宋鲍照《拟古》诗之五:“空谤齐景非,徒称夷叔贤。”
网络解释夷叔词目:夷叔
综合释义伯夷、叔齐的并称。汉应劭《风俗通·正失·彭城相袁元服》:“伯楚名彭,清拟夷叔,政则冉季,歷典三郡,致位上列。”晋陶潜《饮酒》诗之二:“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南朝宋鲍照《拟古》诗之五:“空谤齐景非,徒称夷叔贤。”
网友释义词目:夷叔拼音:yíshū注音:ㄧˊㄕㄨ
汉语大词典伯夷、叔齐的并称。汉应劭《风俗通·正失·彭城相袁元服》:“伯楚名彭,清拟夷叔,政则冉季,历典三郡,致位上列。”晋陶潜《饮酒》诗之二:“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南朝宋鲍照《拟古》诗之五:“空谤齐景非,徒称夷叔贤。”
1.商朝末年,周武王要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认为这样做不仁慈。
2.扣马村在会盟镇的东北角,相传武王伐纣路过这里,被伯夷叔齐两个老顽固扣住马头劝谏,后人就把这里称为扣马村。
3.历史上著名的逊让君位的伯夷、叔齐,其故里就在此地。
4.伯夷、叔齐也可称得上是守死善道了。
5.在那种是非颠倒、善恶不分的社会中,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宁肯饿死于首阳山上,以示不屈。
6.还有闻仲太师,还有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自作孽不可活啊,也许正是那种傻劲才最令人敬重吧。
7.孔子其实是不较劲的人,他说伯夷叔齐坚守自己的信仰、自己的原则也很伟大。
8.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太原周党不受朕禄,亦各有志焉。
9.看着一群率真的老人,我想起了长旺村不仅有伯夷叔齐的传说,还有一个传承至今的民俗。
10.的伯夷、叔齐,自此以后有名有姓、隐名埋姓的隐者更是多若繁星,数不胜数。
读音:yí
[yí]
1.平坦;平安:化险为~。
2.破坏建筑物(使成为平地):烧~弹。~为平地。
3.灭掉;杀尽:~灭。~族。
4.我国古代称东方的民族,也泛称周边的民族:淮~。四~。
5.旧时泛指外国或外国人:~情。华~杂处。
6.姓。
读音:shū
[shū]
(1)(动)拾取。(名)
(2)叔父;父亲的弟弟。
(3)称呼跟父亲辈分相同而年纪较小的男子:表~。
(4)丈夫的弟弟;小叔子:~嫂。
(5)在弟兄排行次序里代表第三:伯仲~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