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文化
【拼音】:dà wèn kǒu wén huà
【简体】:大汶口文化
【繁体】:大汶口文化
词语解释⒈ 1959年在山东宁阳堡头村西和秦安大汶口一带发现的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其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已有大量骨、角、牙器和各种陶器。该文化大约开始于公元前4500年,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过渡为龙山文化。英:Dawenkouculture;
基础解释中国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的一种文化。距今约四千至六千多年。1959年在山东泰安大汶口首次发现,故名。分早、中、晚三期。早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中晚期出现男女合葬墓,表明父系家长制已经确立,同时出现贫富分化。后发展为山东龙山文化。
引证解释⒈ 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1959年首次在山东宁阳堡头村发现,主要分布在鲁西南和苏北地区。因发现遗址位于堡头村和泰安大汶口一带,故名。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骨、角、牙器也多精致,陶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也有灰陶、黑陶和少量硬质白陶。遗址中发现氏族公共葬地,各墓之间随葬品多寡悬殊,晚期可见男女合葬现象。大汶口文化约始于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2500年前后过渡为龙山文化。
汉语大词典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1959年首次在山东宁阳堡头村发现,主要分布在鲁西南和苏北地区。因发现遗址位于堡头村和泰安大汶口一带,故名。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骨、角、牙器也多精致,陶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也有灰陶、黑陶和少量硬质白陶。遗址中发现氏族公共葬地,各墓之间随葬品多寡悬殊,晚期可见男女合葬现象。大汶口文化约始于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2500年前后过渡为龙山文化。
国语辞典⒈ 一种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分布于山东,与龙山文化相似。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陶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
辞典修订版一种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分布于山东,与龙山文化相似。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陶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
其他释义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1959年首次发现于山东宁阳堡头村,后在泰安大汶口再次发现,且更为典型,故名。主要分布于鲁西南和苏北一带。处于公元前4500-前2500年,母系氏族公社制末期并进入父系氏族公社制时期。
1.中国进入铜石并用时代以后,在青、徐二州的大汶口文化崛兴的同时,荆州的大溪文化也兴盛起来。
2.为何尉迟寺文化中竟有如此多的大汶口文化因素呢?
3.鸟祖崇拜在华东地区的新石器文化中具有悠久的传统,尤其在大汶口文化中得到充分发展,在良渚文化中仍有一定的表现。
4.伏羲族在河南控制区域的文化有人称之为大汶口文化颍水类型。
5.关于大汶口文化中出现的陶刻符号,就其意义问题,曾引起学术界的热烈争论。
6.在全面考察关于合葬墓的研究成果后发现,目前的研究仅限于大汶口遗址的合葬墓而没有对大汶口文化所有遗址的所有合葬墓进行总体研究。
7.“大汶口文化”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等遗存。
8.大汶口文化自1959年首次发现以来,已经走过了50年的发展过程。
9.河南境内的大汶口文化因素是大汶口文化在河南境内传播的结果。
10.关于大汶口文化中出现的陶刻符号,就其意义问题,曾引起学术界的热烈争论。查字典www.chazidian.com大汶口文化造句
读音:dà,dài
[dà]
[ dà ]1.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
2. 指大小的对比,比如: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
3.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大局。大众。
4. 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大高兴。
5. 年长,排行第一:老大。
6. 敬辞:大作。大名。大手笔。
7. 时间更远:大前年。
8. 〔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9. 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大概。大凡。
[ dài ]1. 〔大夫〕医生(“夫”读轻声)。
2. 〔大王〕戏曲、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王”读轻声)。
[ tài ]1. 古通“太”。
2. 古通“泰”。
读音:wèn,mén
[wèn]
[ wèn ]1. 〔汶水〕水名,在中国山东省。亦称“大汶河”。
[ mén ]1. 〔汶汶〕心中昏暗不明,如“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读音:kǒu
[kǒu]
(1)(名)人或动物进饮食的器官;有的也是发声器官的一部分。俗称嘴。
(2)(名)(~儿)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儿|碗~儿。
(3)(名)(~儿)出入通过的地方:出~|入~|门~儿|胡同~儿。
(4)(名)长城的关口;多用做地名;也泛指这些关口:~外|喜峰~|西~羊皮。
(5)(名)(~儿)破裂的地方;大的豁口:伤~|衣服撕了个~儿。
(6)(名)刀、剑、剪刀的刃:刀卷~了。
(7)(名)驴马等的年龄:六岁~|这匹马~还年轻。
(8)(量)表示人或动物的量:一家五~人|三~猪|一~钢刀。
读音:wén
[wén]
(1)(名)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中~。
(2)(名)文章;作品:美~。
(3)(名)文言:半~半白。
(4)(名)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化|~明|~物。
(5)(名)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
(6)(名)非军事的(跟‘武’相对):~职|~武双全。
(7)(名)古时称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字:~身|~了双颊。
(8)(旧读wèn)掩饰:~过饰非。
(9)(名)关于读书人的:~人。
(10)(名)姓。
(11)(量)一文不值。
(12)(形)柔和;不猛烈:~雅|~火。
(13)(形)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
读音:huà,huā
[huà]
[ huà ]1. 性质或形态改变:变化。分化。僵化。教(jiào )化。熔化。融化。潜移默化。化干弋为玉帛。。
2. 佛教、道教徒募集财物:化缘。化斋。
3. 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后,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丑化。绿化。
4. 习俗,风气:有伤风化。
5. 特指“化学”:化工。化纤。化肥。
[ huā ]1. 同“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