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字列表1 字列表51 字列表101 字列表151 字列表201 单词列表1 单词列表51 单词列表101 单词列表151 单词列表201 诗人列表1 诗人列表51 诗人列表101 诗人列表151 诗人列表201 诗歌列表1 诗歌列表51 诗歌列表101 诗歌列表151 诗歌列表201 诗句列表1 诗句列表51 诗句列表101 诗句列表151 诗句列表201 成语列表1 成语列表51 成语列表101 成语列表151 成语列表201 词语列表1 词语列表51 词语列表101 词语列表151 词语列表201 组词列表1 组词列表51 组词列表101 组词列表151 组词列表201
裹鲊词语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汉语词典 裹鲊

裹鲊

【拼音】:guǒ zhǎ

【注音】:ㄍㄨㄛˇㄓㄚˇ

【结构】:裹(上中下结构)鲊(左右结构)

【繁体】:裹鮓

解释

词语解释1.经过腌制并用荷叶包裹而成的便于贮藏的鱼食品。2.晋王羲之《裹鲊帖》的省称。裹鲊[guǒzhǎ]⒈经过腌制并用荷叶包裹而成的便于贮藏的鱼食品。⒉晋王羲之《裹鲊帖》的省称。

基础解释经过腌制并用荷叶包裹而成的便于贮藏的鱼食品。晋王羲之《裹鲊帖》的省称。

引证解释⒈经过腌制并用荷叶包裹而成的便于贮藏的鱼食品。参见“裹鮓帖”。引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作鱼鲊》:“作裹鮓法:臠鱼,洗讫,则盐和糝。十臠为裹,以荷叶裹之,唯厚为佳,穿破则虫入。不復须水浸、镇迮之事。只三二日便熟,名曰‘曝鮓’。荷叶别有一种香,奇相发起香气,又胜凡鮓,有茱萸、橘皮则用;无亦无嫌也。”⒉晋王羲之《裹鲊帖》的省称。引元赵孟頫《论书》诗:“《裹鮓》若能长住世,子鸞未必可惊人。”

综合释义经过腌制并用荷叶包裹而成的便于贮藏的鱼食品。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作鱼鲊》:“作裹鮓法:臠鱼,洗讫,则盐和糝。十臠为裹,以荷叶裹之,唯厚为佳,穿破则虫入。不復须水浸、镇迮之事。只三二日便熟,名曰‘曝鮓’。荷叶别有一种香,奇相发起香气,又胜凡鮓,有茱萸、橘皮则用;无亦无嫌也。”参见“裹鮓帖”。晋王羲之《裹鲊帖》的省称。元赵孟頫《论书》诗:“《裹鮓》若能长住世,子鸞未必可惊人。”

汉语大词典(1).经过腌制并用荷叶包裹而成的便于贮藏的鱼食品。北魏贾思协《齐民要术·作鱼鲊》:“作裹鲊法:脔鱼,洗讫,则盐和糁。十脔为裹,以荷叶裹之,唯厚为佳,穿破则虫入。不复须水浸、镇迮之事。只三二日便熟,名曰‘曝鲊’。荷叶别有一种香,奇相发起香气,又胜凡鲊,有茱萸、橘皮则用;无亦无嫌也。”参见“裹鲊帖”。(2).晋王羲之《裹鲊帖》的省称。元赵孟頫《论书》诗:“《裹鲊》若能长住世,子鸾未必可惊人。”

字义分解

读音:guǒ

[guǒ]

(1)(动)(用纸、布或其他片状物)缠绕;包扎:包~|~腿|用绷带把伤口~好。

(2)(动)为了不正当的目的把人或物夹杂在别的人或物里面:匪军撤退时;~走了几个村子的人。

(3)(动)〈方〉吸(奶):小孩儿一生下来就会~奶。

读音:zhǎ,zhà

[zhǎ]

[ zhǎ ]

1. 一种用盐和红曲腌的鱼:“江南人好作盘游饭,鲊脯脍炙,无有不埋在饭中”。

2. 用米粉、面粉等加盐和其他作料拌制的切碎的菜,可以贮存:茄子鲊。扁豆鲊。

[ zhà ]

1. 海蜇,水母的一种。

裹鲊相关成语

裹鲊相关词语

上一个:裹角

下一个:裹尸

相关推荐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1、进入页面;2、修改密码;3、填报须知;4、查看个人基本信息;5、志愿类别选择;6、填写志愿和修改志愿;7、填写或修改志愿结束后,单击页面底部的[保存并提交]按钮,则所填写的志愿数据将得到保存,保存即表示该批次志愿已经提交。

分享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