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堂木
【拼音】:jīng táng mù
【注音】:ㄐ一ㄥㄊㄤˊㄇㄨˋ
【结构】:惊(左右结构)堂(上下结构)木(独体结构)
【简体】:惊堂木
【繁体】:驚堂木
词语解释见“惊堂”。惊堂木[jīngtángmù]⒈见“惊堂”。
基础解释(名)旧时官吏审案时用来拍打桌案以显示声威的长方形木块。
引证解释⒈见“惊堂”。
网络解释惊堂木惊堂木也叫醒木,也有叫界方和抚尺的。一块长方形的硬木,有角儿有棱儿,使用者用中间的手指夹住,轻轻举起,然后在空中稍停,再急落直下也是古时县官用,举起拍于桌上,起到震慑犯人的作用,有时也用来发泄,让堂下人等,安静下来。
汉语大词典见“惊堂”。《汉语大词典》:惊堂(惊堂) 拼音:jīngtáng亦称“惊堂木”。旧时审案时用以敲击案桌,警戒、威吓被审问者的长方形木块。《醒世恒言·一文钱小隙造奇冤》:“大尹把惊堂在桌上一连七八拍,大喝道:‘你这该死的奴才!……你若巧辩,快夹起来!’”清孔尚任《桃花扇·归山》:“[拍惊堂介]叫左右预备刑具,叫他逐个招来。”《文明小史》第六回:“傅知府坐在上头……听了他自称‘举人’,便把惊堂木一拍,骂道:‘你自己犯的罪还不知道么?’”洪深《申屠氏》第六本:“县官连拍惊堂木,叫差役将闲人逐出。”
国语辞典旧时审判官在公案上所置的小木块。用以拍打桌面,警戒罪人。惊堂木[jīngtángmù]⒈旧时审判官在公案上所置的小木块。用以拍打桌面,警戒罪人。引《三侠五义·第五回》:「只见包公把惊堂木一拍,一声断喝。」《文明小史·第六回》:「便把惊堂木一拍,骂道:『你自己犯的罪还不知道么?』」
辞典修订版旧时审判官在公案上所置的小木块。用以拍打桌面,警戒罪人。《三侠五义.第五回》:「只见包公把惊堂木一拍,一声断喝。」《文明小史.第六回》:「便把惊堂木一拍,骂道:『你自己犯的罪还不知道么?』」简称为「惊堂」。
其他释义1.见'惊堂'。
1.水火棍敲响,惊堂木一拍,坐在堂上的县太爷指手画脚喊道。
2.武修南葛磊石等人张罗着要把案件始末和对何保的通缉令张贴全县,方知县惊堂木一拍“通缉令可贴出去,谁把案件结果传出去,我打断谁的狗腿。
3.蒋敬闻听大怒,惊堂木拍得啪啪响,气得五官抽搐,骂道“你是何人?敢擅闯公堂,敢对本官如此不敬!”。
4.女县令拍着惊堂木低喝道“李二娘,人证已在,你可还有要狡辩的么?”。
5.苏公见严微这般辩口利舌,将那惊堂木一拍,道“大胆严微,公堂之上,怎能任你肆意咆哮。
6.他不知道方才师兄那一记惊堂木飞袭是有些名堂的。
7.,李儒把惊堂木拍的大响,“你们两个人,竟敢冒充行凶之人!”。
8.印象深刻的是,你正听得入神,故事中的双方胶着之即,说书人惊堂木啪一拍,拉着个长腔道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9.审判长敲了几下惊堂木,说“请保持肃静!”。
10.主持人一拍惊堂木,未多作渲染,直接说出了来。
读音:jīng
[jīng]
1.害怕;精神受到刺激,感到不安:~慌。吃~。
2.惊动:打草~蛇。
3.骡、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马~了。
读音:táng
[táng]
(1)(名)正房:~房|~屋。
(2)(名)专为某种活动用的房屋:会~|饭~。
(3)(名)旧时官府中举行仪式、审讯案件的地方:大~|祠~。
(4)(名)堂房。
(5)(名)(量)ɑ)用于成套的家具:一~家具。b)用于分节的课程:一~家具。b)用于分节的课程
读音:mù
[mù]
(1)(名)树木:伐~|果~。
(2)(名)(木头)木材和木料的总称:枣~|榆~|檀香~。
(3)(形)用木材制成的:~器|~犁|~板。
(4)(名)棺材:棺~|行将就~。
(5)(Mù)姓。
(6)(形)质朴:~讷。
(7)(形)麻木: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