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光
【拼音】:yōu guāng
【注音】:一ㄡㄍㄨㄤ
【结构】:幽(半包围结构)光(上下结构)
词语解释1.潜在隐藏的人性光辉。指人的品德。2.微弱的光芒。幽光[yōuguāng]⒈潜隐的光辉。常用以指人的品德。⒉微弱的光。
引证解释⒈潜隐的光辉。常用以指人的品德。復,发露。引唐韩愈《答崔立之书》:“诛姦諛於既死,发潜德之幽光。”唐柳宗元《与邕州李域中丞论陆卓启》:“振宣幽光,激励頽俗。”明李东阳《雷公峡二十韵》:“有笔赞幽光,兹言敢终纳。”清龚自珍《忏心》诗:“经济文章磨白昼,幽光狂慧復中宵。”⒉微弱的光。引唐李商隐《燕台》诗之一:“今日东风自不胜,化作幽光入西海。”郭沫若《脱离蒋介石以后》八:“街头巷口泛着一种形容不出来的恬静的幽光,人到这儿,就好像魂游太虚之府。”
网络解释幽光(汉语词汇)幽光,汉语词汇。
释义1.潜隐的光辉。常用以指人的品德。2.微弱的光。
综合释义潜在隐藏的人性光辉。指人的品德。唐韩愈《答崔立之书》:“诛姦諛於既死,发潜德之幽光。”唐柳宗元《与邕州李域中丞论陆卓启》:“振宣幽光,激励頽俗。”明李东阳《雷公峡二十韵》:“有笔赞幽光,兹言敢终纳。”清龚自珍《忏心》诗:“经济文章磨白昼,幽光狂慧復中宵。”復,发露。微弱的光芒。唐李商隐《燕台》诗之一:“今日东风自不胜,化作幽光入西海。”郭沫若《脱离蒋介石以后》八:“街头巷口泛着一种形容不出来的恬静的幽光,人到这儿,就好像魂游太虚之府。”
汉语大词典(1).潜隐的光辉。常用以指人的品德。唐韩愈《答崔立之书》:“诛奸谀于既死,发潜德之幽光。”唐柳宗元《与邕州李域中丞论陆卓启》:“振宣幽光,激励颓俗。”明李东阳《雷公峡二十韵》:“有笔赞幽光,兹言敢终纳。”清龚自珍《忏心》诗:“经济文章磨白昼,幽光狂慧复中宵。”复,发露。(2).微弱的光。唐李商隐《燕台》诗之一:“今日东风自不胜,化作幽光入西海。”郭沫若《脱离蒋介石以后》八:“街头巷口泛着一种形容不出来的恬静的幽光,人到这儿,就好像魂游太虚之府。”
反义词 冥暗
1.林宇猛提真气,清风剑顿时间声威大震,淡淡幽光隐隐浮现,宛若夏日万千萤火虫一样,是周围如同白昼一样,随即轻喝一声,逼退了铁板和尚。
2.吴邪没有停步,一口气走到铜门内,在巨大的门前显得特别孤独渺小,蓝色幽光把他的脸庞映的异常年轻,他的神情也是从来没有过的平静,好像卸下了一份承担了很多年的包袱。线性木头
3.转动目光,少年冷冷的扫过台下众人那般鄙夷不屑的嘴脸,深邃的眼眸中,闪射着冰冷的幽光,心,也愈发阴寒。
4.冰凉潮湿的河风迎面吹来,两岸的丝竹之声渐渐远,幽幽河水似从无尽的虚空流淌而出,河上点点船灯幽光似黄泉冥火,又似银河星辰,九州皆虚化,人世红尘,繁华落尽。青青的悠然
5.没有任何的呼吼,黑无常那一双漆黑之瞳只是静静的闪过一抹幽光,身上悬挂垂下的一条条锁链便升腾飞舞起来,并立即伸变长,笼罩起方圆百米之内。
6.他全身披挂,黑色的铠甲泛着幽光,头上戴着一个狰狞可怖的面具,手中提着五尺长刀,步伐坚定而沉稳,带着拔地参天的气势站到了阵前,宛如战神。
7.一缕幽光入地,苍鹰化为人形步履艰难地走到庞郎面前,看来他已身受重伤。
8.终于大家都忍住了,没有动手,来到了大坑边缘,武器闪射着幽光,以防不测。
9.有些茶壶焕发的典雅的幽光是经四百年前的茶汤浸润而成。
10.仪式结束的刹那,山洞归于沉寂,唯有男婴身上的七枚荆棘烙痕还发着冰冷的幽光,而他的脸上仍旧泛着潮红,痛苦还未从眉宇间散开。
读音:yōu
[yōu]
(1)(形)深远;僻静;昏暗:~静|~谷|~远|~深|~香|曲径通~。
(2)(形)隐蔽的;不公开的:~闭|~居|~门|~趣|~会。
(3)(形)沉静:~寂|~思。
(4)(动)囚禁:~囚|~禁。
(5)(名)阴间:~魂|~灵。
(6)(名)古州名;大致在今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州。
(7)(Yōu)姓。
读音:guāng
[guāng]
(1)(名)通常指照耀在物体上、使人能看见物体的那种物质;如太阳光、灯光、月光等。可见光是波长7。7×10…5厘米到4×10…5厘米的电磁波。此外还包括看不见的红外光和紫外光。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每秒约三十万公里。因为光是电磁波的一种;所以也叫光波;在一般情况下光沿直线传播;所以也叫光线。参看〔红外线〕、〔紫外线〕。
(2)(名)景物:风~|春~明媚。
(3)(名)光彩;荣誉:为国增~。
(4)(名)敬辞;表示光荣;用于对方来临:~临|~顾。
(5)(动)光大:~前裕后。
(6)(形)明亮:~明|~泽。
(7)(形)光滑;光溜:磨~|这种纸很~。
(8)(副)一点不剩;全没有了;完了:精~|用~|把敌人消灭~。
(9)(动)(身体)露着:~膀子|~着头。
(10)(副)只;单:任务这么重;~靠你们两个人恐怕不行。
(11)(Guānɡ)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