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来食
【拼音】:jiē lái shí
【注音】:ㄐ一ㄝㄌㄞˊㄕˊ
【结构】:嗟(左右结构)来(独体结构)食(上下结构)
【简体】:嗟来食
【繁体】:嗟來食
词语解释嗟来食jiēláishí。(1)春秋时齐国发生饥荒,有人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说“嗟,来食”,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食”。终于不食而死(见于《礼记·檀弓》)。后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基础解释见/'嗟来之食/',嗟:不客气的招呼声,相当于“喂”。比喻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引证解释⒈见“嗟来之食”。
网络解释嗟来食嗟来食典出《礼记》,即“喂,来吃吧”,引申别人施舍食物时带有傲慢、瞧不起人的一种给予。
综合释义见“嗟来之食”。嗟来食[jiēláishí]带侮辱性或不怀好意的施舍。《幼学琼林.卷三.饮食类》:「人贪食曰『徒餔餟』,食不敬曰『嗟来食』。」嗟来食[jiēláishí]不敬之食。比喻带侮辱性或不怀好意的施舍。典出《礼记.檀弓下》。 【造句】他很有骨气,即使挨饿也不接受嗟来食。
汉语大词典见“嗟来之食”。《汉语大词典》:嗟来之食(嗟来之食) 拼音:jiēláizhīshí原指悯人饥饿,呼其来食。后多指侮辱性的施舍。《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默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唐杨炯《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军井未建,如临盗水之源;军灶未炊,似对嗟来之食。”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美国人在北平,在天津,在上海,都洒了些救济粉,看一看什么人愿意弯腰拾起来。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嗟来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亦省作“嗟来食”、“嗟食”。清陈睿思《赠张永夫》诗:“途穷厌见俗眼白,饿死不食嗟来食。”唐李绅《却到浙西》:“野悲扬目称嗟食,林极翳桑顾所求。”
国语辞典带侮辱性或不怀好意的施舍。参见「嗟来之食」条。
辞典修订版带侮辱性或不怀好意的施舍。参见「嗟来之食」条。《幼学琼林.卷三.饮食类》:「人贪食曰徒餔餟;食不敬曰嗟来食。」
辞典简编版不敬之食。比喻带侮辱性或不怀好意的施舍。典出《礼记.檀弓下》。 【造句】他很有骨气,即使挨饿也不接受嗟来食。
成语词典版01.《幼学琼林.卷三.饮食类》:「人贪食曰『徒餔餟』,食不敬曰『嗟来食』。」
其他释义1.见'嗟来之食'。
1.故此,应当改变待用公益利用网络宣传和店面告示的“嗟来食”模式。
2.故此,应变待用公益“嗟来食”的模式。
3.若是以一种“嗟来食”的姿态去扶助,就难免会引起其反感。
4.人家不给你饭吃,你要有骨气,不吃嗟来食。
5.这哪里像是什么福利,这分明是赤裸裸的“嗟来食”嘛。
6.看看吧,这哪里又像是什么福利,这分明是赤裸裸的“嗟来食”嘛。
7.正因如此,不少企业给员工发的年终奖,带上了施舍的色彩,成为“嗟来食”。
8.显然,几两米的所谓“救济”不仅是杯水车薪,甚至已经与“嗟来食”无异,不能不让人出离愤怒。
9.看来就来形势严峻啊,愤青们又没有真本事,只能当狗来来食嗟来食了。
10.不管怎么样,这都是不对的,我知道古人饿死不吃嗟来食,今天的人为了根本不会对生活有什么帮助的一点小利就不要尊严。
读音:jiē
[jiē]
(1)(动)〈书〉叹息。
(2)文言叹词。
读音:lái
[lái]
1.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往”、“去”相对:来回。来往。过来。归来。来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
2. 从过去到现在:从来。向来。
3. 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来年。将来。来日方长。
4. 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来头猪。
5. 做某个动作:胡来。
6. 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来动脑筋。
7. 用在动词后,表示做过(一般均可用“来着”):昨天他哭来。
8.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上来。
9. 表示发生:暴风雨来了。
10. 在数词一、二、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这台收录机一来音质好,二来价钱便宜,我就买了。
11. 用做诗、歌词中的衬字:八月里来桂花香。
12. 表示语气,归去来兮!
13. 姓。
读音:shí,sì
[shí]
[ shí ]1. 吃:食肉。食欲。
2. 吃的东西:食品。粮食。零食。丰衣足食。
3. 俸禄:“君子谋道不谋食”。
4. 日月亏缺或完全不见的现象:日食。月食。
[ sì ]1. 拿东西给人吃:食母(乳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