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身
【拼音】:tuō shēn
【注音】:ㄊㄨㄛㄕㄣ
【结构】:托(左右结构)身(独体结构)
【繁体】:託身
词语解释寄身;安身。犹托生。托身[tuōshēn]⒈寄身;安身。⒉犹托生。
引证解释⒈寄身;安身。引唐刘长卿《小鸟篇上裴尹》:“衔花纵有报恩时,择木谁容托身处。”宋孔平仲《西行》诗:“鞅掌未能逃物役,乾坤何处托身安。”明宋濂《瑞安吴门三贞母墓版文》:“为汝之计,莫若托身势家而心存吴氏。”郑振铎《海燕》:“托身于浮宅之上,奔驰于万顷海涛之间。”⒉犹托生。参见“托生”。引清李渔《蜃中楼·结蜃》:“有两个顽仙,一双玄女,偶犯小过,謫落人间。那顽仙托身,一个姓柳,一个姓张。”
网络解释托身托身,拼音tuōshēn,是指寄身;安身。
综合释义寄身;安身。唐刘长卿《小鸟篇上裴尹》:“衔花纵有报恩时,择木谁容托身处。”宋孔平仲《西行》诗:“鞅掌未能逃物役,乾坤何处托身安。”明宋濂《瑞安吴门三贞母墓版文》:“为汝之计,莫若托身势家而心存吴氏。”郑振铎《海燕》:“托身于浮宅之上,奔驰于万顷海涛之间。”犹托生。清李渔《蜃中楼·结蜃》:“有两个顽仙,一双玄女,偶犯小过,謫落人间。那顽仙托身,一个姓柳,一个姓张。”参见“托生”。
网友释义托身,拼音tuōshēn,是指寄身;安身。
汉语大词典(1).寄身;安身。唐刘长卿《小鸟篇上裴尹》:“衔花纵有报恩时,择木谁容托身处。”宋孔平仲《西行》诗:“鞅掌未能逃物役,乾坤何处托身安。”明宋濂《瑞安吴门三贞母墓版文》:“为汝之计,莫若托身势家而心存吴氏。”郑振铎《海燕》:“托身于浮宅之上,奔驰于万顷海涛之间。”(2).犹托生。清李渔《蜃中楼·结蜃》:“有两个顽仙,一双玄女,偶犯小过,谪落人间。那顽仙托身,一个姓柳,一个姓张。”参见“托生”。栖身;寄身。《淮南子·主术训》:“然民有掘穴狭庐,所以托身者,明主弗乐也。”南朝齐谢朓《蒲生行》:“蒲生广湖边,托身洪波侧。”明徐渭《荷赋》:“且吾子既不染于污泥矣,又何广狭之差别?纵遭时有偶与不偶,何托身有屑与不屑?”邹鲁《中国同盟会》:“是故我国民之为满洲将士者,须以大义自持,知托身满洲政府之下,乃由一时之束缚,常怀脱离独立之志。”
国语辞典寄身。托身[tuōshēn]⒈寄身。引宋·孔平仲〈西行〉:「鞅掌未能逃物役,乾坤何处托身安。」近寄身
其他释义1.寄身;安身。2.犹托生。
反义词 寄身
1.“羿请不死之药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2.许多僧尼,削发披缁,托身外名,归净域实恋尘缘,欺男霸女,荒淫无度,有时连鞑庭官宦都得退让三分。
3.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杜甫。
4.虽然传统儒学不能与传统制度划等号,但它确实托身于后者。
5.如此一来,希望孩子能在课余有个托身之所,最好还能学到一两门“手艺”的家长们便理想落空,增加校内外兴趣培训的呼声也愈发高涨。
6.可见其韬晦隐逸,托身为诗人,永矢以茅屋菜羹而告终。
7.您等啸聚山林,终不是长久之策,绿林中也非豪杰托身之处,还是早谋出路,去邪归正,勿自陷其身。
8.鉴真和尚为什么去日本,他说了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中国的大师托身到日本当太子,所以他愿意模仿他到日本来弘扬佛法。
9.如果说“幽草”是诗人“沦贱艰虞”身世的象征,那么,“越鸟”似乎是眼前托身有所、精神振作的诗人的化身。
10.讲到湘兰迫于生活,托身风尘乐籍,受摧受辱极矣!而他自己也困于贫苦,幸亏是男性,否则也会和湘兰一样遭摧辱的。
读音:tuō
[tuō]
(1)(动)寄托
(2)(动)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物体):~起|~盘。
(3)(名)(托儿)托子;类似托子的东西:花~。
(4)陪衬:烘~|衬~。
(5)(动)委托;寄托:拜~|恳~。
(6)(动)推托。
(7)(动)依赖。
(8)(名)压强单位;一托等于一毫米汞柱的压强;一大气压为760托。旧作乇(tuō)。
读音:shēn
[shēn]
(1)(名)身体:~上。
(2)(名)指生命:奋不顾~。
(3)(名)自己;本身:以~作则。
(4)(名)人的品格和修养:修~。
(5)(名)物体的中部或主要部分:车~|船~。
(6)(名)(~儿)(量)用于衣服:做两~儿制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