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语
【拼音】:bā lì yǔ
【繁体】:巴利語
【拼音】:bā lì yǔ
网友释义巴利语(IAST/ISO15919:Pāḷi),是古代印度的一种通用俗语,属于印欧语系印度语族中的中古印度-雅利安语,与梵语十分相近。巴利语可以用各种字母书写,比如婆罗米字母、天城文字母,以及由巴利圣典协会的英国语言学家理斯·戴维斯所采用的适用于各种印度语言的拉丁字母转写。
英语Pali
辞典修订版一种综合性的中古印度雅利安语,为上座部佛教专用。约公元前三世纪从印度传至斯里兰卡的佛教三藏,以巴利语口诵,至公元前三十多年,首次用文字记载。巴利语随上座部佛教的宏扬,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并藉当地惯用的文字记录。公元一八八一年在英国创立巴利佛教圣典学会,推动巴利语释典拉丁文字校勘本的出版和英译。
读音:bā
[bā]
(1)(动)盼望:~望|眼~~。
(2)(动)紧贴:~着墙。
(3)(动)粘住:粥~锅了。
(4)(名)粘在别的东西上的东西:锅~。
(5)(动)〈方〉挨着:前不着村;后不~店。
(6)(动)〈方〉张开:眨~。
(7)(名)周朝国名;在今四川东部。
(8)(名)指四川东部。
(9)(名)姓。
(10)(量)气压的压强单位;一巴等于每一平方厘米的面积上受到一百万达因作用力的压强。
(11)(量)压强单位;一巴等于每平方厘米的面积上受到一达因作用力的压强。
读音:lì
[lì]
(1)(形)锋利;锐利。
(2)(形)顺利;便利:不~|成败~纯。
(3)(名)利益:有~有弊。
(4)(名)利润或利息:暴~|本~两清。
(5)(动)使有利:毫不~己;专门~人。
(6)(Lì)姓。
读音:yǔ,yù
[yǔ]
[ yǔ ]1. 话:语言。汉语。英语。语录。语汇。语重心长。
2. 指“谚语”或“古语”: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3. 代替语言的动作:手语。旗语。
4. 说:细语。低语。
[ yù ]1. 告诉:不以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