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刘
【拼音】:wáng liú
【注音】:ㄨㄤˊㄌ一ㄡˊ
【结构】:王(独体结构)刘(左右结构)
【繁体】:王劉
词语解释1.汉末作家王粲与刘桢的并称。2.晋王濛与刘惔的并称。王刘[wángliú]⒈汉末作家王粲与刘桢的并称。⒉晋王蒙与刘惔的并称。
引证解释⒈汉末作家王粲与刘桢的并称。引《晋书·陆机陆云等传制》:“其词深而雅,其义博而显,故足远超枚马,高躡王刘。”⒉晋王濛与刘惔的并称。袁粲曾任司徒左长史、丹阳尹,故云“誉出王刘”。引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刘丹阳、王长史在瓦官寺集,桓护军亦在坐,共商略西朝及江左人物。或问:‘杜弘治何如卫虎?’桓答曰:‘弘治肤清,卫虎弈弈神令。’王刘善其言。”王长史,王濛,曾任司徒左长史。刘丹阳,刘惔,曾任丹阳尹。南朝梁王僧孺《<临海伏府君集>序》:“袁粲声逾裴乐,誉出王刘。”
网络解释王刘“建安七子”中王粲、刘桢的并称。
综合释义汉末作家王粲与刘桢的并称。《晋书·陆机陆云等传制》:“其词深而雅,其义博而显,故足远超枚马,高躡王刘。”晋王濛与刘惔的并称。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刘丹阳、王长史在瓦官寺集,桓护军亦在坐,共商略西朝及江左人物。或问:‘杜弘治何如卫虎?’桓答曰:‘弘治肤清,卫虎弈弈神令。’王刘善其言。”王长史,王濛,曾任司徒左长史。刘丹阳,刘惔,曾任丹阳尹。南朝梁王僧孺《<临海伏府君集>序》:“袁粲声逾裴乐,誉出王刘。”袁粲曾任司徒左长史、丹阳尹,故云“誉出王刘”。
汉语大词典(1).汉末作家王粲与刘桢的并称。《晋书·陆机陆云等传制》:“其词深而雅,其义博而显,故足远超枚马,高蹑王刘。”(2).晋王濛与刘惔的并称。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刘丹阳、王长史在瓦官寺集,桓护军亦在坐,共商略西朝及江左人物。或问:‘杜弘治何如卫虎?’桓答曰:‘弘治肤清,卫虎弈弈神令。’王刘善其言。”王长史,王濛,曾任司徒左长史。刘丹阳,刘惔,曾任丹阳尹。南朝梁王僧孺《〈临海伏府君集〉序》:“袁粲声逾裴乐,誉出王刘。”袁粲曾任司徒左长史、丹阳尹,故云“誉出王刘”。
其他释义1.汉末作家王粲与刘桢的并称。2.晋王蒙与刘惔的并称。
1.原来王刘氏的大伯子将王刘氏卖给了别人做妾,既能得些钱财又能霸占王刘氏的酒肆,一举两得此举实在是狠毒。
2.榜文到涿县,引出了三位英雄。刘备,是汉朝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
3.这次太皇太后驾崩,齐王刘将庐来长安奔丧,总算他还记得先帝与太皇太后的恩德!
4.无家可归投奔到大伯下邳王刘宜家里避祸养伤。
5.后来,韩信投奔到汉王刘邦门下,受到重用,拜为大将,并授以调兵遣将、行军布阵的大权。韩信经过认真训练兵马,率领汉军东征西讨,终于打败了最强大的对手项羽,协助刘邦建立了汉朝。
6.经审查,王、刘二人为报复陷害他人,伪造现场,编造传播虚假恐吓信息,自报假警。
7.河间献王刘德,乃汉景帝之子、武帝之兄,生于西汉前期,精通史书,多才多艺,封为河间王。
8.就拿上海而言,“味精大王”吴蕴初、“火柴大王”刘鸿生、“机器之友”胡厥文,还有冠生园以及荣氏家族,纷纷迁到重庆。
9.元丞相伯颜等人由此曾提出了要杀绝汉人张、王、刘、李、赵五姓的主张,同时又重申汉人不得执兵器,不得执寸铁,并且还下今北人殴打南人不许还报等。
10.第四个幸运,我们在讲《荡除诸吕》那一集中间讲过,齐王刘襄起兵,周勃、陈平、刘章在宫中,在京城把诸吕全部灭掉了。
读音:wáng,wàng
[wáng]
[ wáng ]1. 古代一国君主的称号,现代有些国家仍用这种称号:王国。王法。公子王孙。王朝(cháo)。
2. 中国古代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王公。王侯。
3. 一族或一类中的首领:山大王。蜂王。王牌(桥牌中最大的牌;喻最有力的人物或手段)。
4. 大:王父(祖父)。王母(祖母)。
5. 姓。
[ wàng ]1. 古代指统治者谓以仁义取得天下:王天下。王此大邦。
读音:liú
[liú]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