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石
【拼音】:tà shí
词语解释⒈ 踏脚的石头。安置于浅水难行之处,便于行走。⒉ 旧时陕西端午节的一种民俗。踏石[tàshí]⒈踏脚的石头。安置于浅水难行之处,便于行走。⒉旧时陕西端午节的一种民俗。
基础解释踏脚的石头。安置于浅水难行之处,便于行走。旧时陕西端午节的一种民俗。
引证解释⒈ 踏脚的石头。安置于浅水难行之处,便于行走。引:孙犁《白洋淀纪事·吴召儿》:“不用说雁北那趟不完的冷水小河,登不住的冰滑踏石,转不尽的阴山背后。”⒉ 旧时陕西端午节的一种民俗。引:明朱国祯《涌幢小品·节令》:“五月五日,江南曰竞渡,陕西洋县曰踏石。”⒈踏脚的石头。安置于浅水难行之处,便于行走。引孙犁《白洋淀纪事·吴召儿》:“不用说雁北那趟不完的冷水小河,登不住的冰滑踏石,转不尽的阴山背后。”⒉旧时陕西端午节的一种民俗。引明朱国祯《涌幢小品·节令》:“五月五日,江南曰竞渡,陕西洋县曰踏石。”
综合释义踏脚的石头。安置于浅水难行之处,便于行走。孙犁《白洋淀纪事·吴召儿》:“不用说雁北那趟不完的冷水小河,登不住的冰滑踏石,转不尽的阴山背后。”旧时陕西端午节的一种民俗。明朱国祯《涌幢小品·节令》:“五月五日,江南曰竞渡,陕西洋县曰踏石。”
汉语大词典(1).踏脚的石头。安置于浅水难行之处,便于行走。孙犁《白洋淀纪事·吴召儿》:“不用说雁北那趟不完的冷水小河,登不住的冰滑踏石,转不尽的阴山背后。”(2).旧时陕西端午节的一种民俗。明朱国祯《涌幢小品·节令》:“五月五日,江南曰竞渡,陕西洋县曰踏石。”
其他释义1.踏脚的石头。安置于浅水难行之处,便于行走。2.旧时陕西端午节的一种民俗。
1.作风问题积弊已久,没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意志,难以革除沉疴痼疾。
2.踏石疾行防倾侧,斜坡缓步调喘息;盘陟高下九转曲,石阶陟降四百级。
3.困难是动摇者和懦夫掉队回头的便桥;但也是勇敢者前进的脚踏石。
4.但我们只要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力度,凭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毅力和攻坚克难的雄心,就一定能达到目的,一定能让佳节浊风尽散、清风拂面。
5.为了确保这些踏石确实在把你引向要去的方向,而不是原地打转,这就需要坚持相当严格的原则。
6.我们必须保持政治定力,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忧思感、顽强的意志品质,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持续抓下去。
7.但我们只要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力度,凭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毅力和攻坚克难的雄心,就一定能达到目的,一定能让佳节浊风尽散、清风拂面。[www。chazidian。com/zj-99916/查字典踏石造句]
8.为了确保这些踏石确实在把你引向要去的方向,而不是原地打转,这就需要坚持相当严格的原则。(https://www.chazidian.com/zj-99916/踏石造句)
读音:tà,tā
[tà]
[ tà ]1.踩:不要~坏庄稼。脚~实地。
2.到现场去:~看。~勘。
[ tā ]〔踏实〕同“塌实”
读音:shí,dàn
[shí]
[ shí ]1. 构成地壳的矿物质硬块:石破天惊(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2. 指石刻:金石。
3. 指古代用来治病的针:药石。药石之言(喻规劝别人的话)。
4.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
5. 姓。
[ dàn ]1. 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