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夷
【拼音】:hǎi yí
【注音】:ㄏㄞˇ一ˊ
【结构】:海(左右结构)夷(独体结构)
词语解释指边境少数民族或来自海外的外国人。海夷[hǎiyí]⒈指边境少数民族或来自海外的外国人。
引证解释⒈指边境少数民族或来自海外的外国人。引唐刘禹锡《马大夫见示浙西王侍御赠答诗因命同作》:“象筵照室会词客,铜鼓临轩舞海夷。”《旧唐书·儒学传上·朱子奢》:“海夷颇重学问,卿为大国使,必勿藉其束脩,为之讲説。”明沉德符《野获编·户部·海上市舶司》:“后以海夷狡诈无常,迫近京师,或行窥伺,遂罢不设。”清魏源《<圣武记>叙》:“﹝《圣武记》﹞为十有四卷,统四十餘万言,告成於海夷就款江寧之月。”
综合释义指边境少数民族或来自海外的外国人。唐刘禹锡《马大夫见示浙西王侍御赠答诗因命同作》:“象筵照室会词客,铜鼓临轩舞海夷。”《旧唐书·儒学传上·朱子奢》:“海夷颇重学问,卿为大国使,必勿藉其束脩,为之讲説。”明沉德符《野获编·户部·海上市舶司》:“后以海夷狡诈无常,迫近京师,或行窥伺,遂罢不设。”清魏源《<圣武记>叙》:“﹝《圣武记》﹞为十有四卷,统四十餘万言,告成於海夷就款江寧之月。”海夷[hǎiyí]
汉语大词典指边境少数民族或来自海外的外国人。唐刘禹锡《马大夫见示浙西王侍御赠答诗因命同作》:“象筵照室会词客,铜鼓临轩舞海夷。”《旧唐书·儒学传上·朱子奢》:“海夷颇重学问,卿为大国使,必勿藉其束脩,为之讲说。”明沈德符《野获编·户部·海上市舶司》:“后以海夷狡诈无常,迫近京师,或行窥伺,遂罢不设。”清魏源《〈圣武记〉叙》:“﹝《圣武记》﹞为十有四卷,统四十馀万言,告成于海夷就款江宁之月。”
其他释义1.指边境少数民族或来自海外的外国人。
1.时间可以淡化我们的记忆,可以衰老我们的容颜,可以将沧海夷为平地,但不能熄灭我们爱情的火花。
读音:hǎi
[hǎi]
1.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有的大湖也叫海,如青海、里海。
2.比喻连成一大片的很多同类事物:人~。火~。
3.大的(器皿或容量等):~碗。~量。
4.古代指从外国来的:~棠。~枣。
5.极多(后面一般跟“了、啦”等):街上的人可~啦!
6.漫无目标地:~骂。她丢了支笔,~找。
7.毫无节制地:~吃~喝。
8.姓。
读音:yí
[yí]
1.平坦;平安:化险为~。
2.破坏建筑物(使成为平地):烧~弹。~为平地。
3.灭掉;杀尽:~灭。~族。
4.我国古代称东方的民族,也泛称周边的民族:淮~。四~。
5.旧时泛指外国或外国人:~情。华~杂处。
6.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