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归马
【拼音】:fàng niú guī mǎ
【注音】:ㄈㄤˋㄋ一ㄡˊㄍㄨㄟㄇㄚˇ
【词性】:成语。
【简体】:放牛归马
【繁体】:放牛歸馬
词语解释意思是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放牛归马[fàngniúguīmǎ]⒈语本《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后以“放牛归马”比喻不再用兵。
引证解释⒈后以“放牛归马”比喻不再用兵。引语本《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清侯方域《赠季弟序》:“往吾祖父遭明代盛时,二百年之间,放牛归马,天下习之,士非登甲科不贵。”
综合释义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放牛归马[fàngniúguīmǎ]意思是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语本《书经.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比喻休兵不战,一片太平气象。清.侯方域〈赠季弟序〉:「往吾祖父遭明代盛时,二百年之间,放牛归马,天下习之,士非登甲科不贵。」
网友释义放牛归马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fàngniúguīmǎ,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出自《书·武成》。
汉语大词典语本《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后以“放牛归马”比喻不再用兵。清侯方域《赠季弟序》:“往吾祖父遭明代盛时,二百年之间,放牛归马,天下习之,士非登甲科不贵。”
国语辞典语本《书经.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比喻休兵不战,一片太平气象。放牛归马[fàngniúguīmǎ]⒈语本比喻休兵不战,一片太平气象。引《书经·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清·侯方域〈赠季弟序〉:「往吾祖父遭明代盛时,二百年之间,放牛归马,天下习之,士非登甲科不贵。」成语解释放牛归马
辞典修订版语本《书经.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比喻休兵不战,一片太平气象。清.侯方域〈赠季弟序〉:「往吾祖父遭明代盛时,二百年之间,放牛归马,天下习之,士非登甲科不贵。」
成语词典版修订本参考资料:语本书经˙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比喻休兵不战,一片太平气象。清˙侯方域˙赠季弟序:往吾祖父遭明代盛时,二百年之间,放牛归马,天下习之,士非登甲科不贵。
出处《尚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其他释义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1.自然灾害如泥牛入海、世界和谐可放牛归马、中国股市将牛气冲天。
读音:fàng
[fàng]
(1)(动)解脱约束:释~。
(2)(动)任意;随便:~任。
(3)(动)发出:~光。
(4)(动)扩展:~大。
(5)(动)搁;置:~在桌子上。
(6)(动)古指把人驱逐到边远的地方:流~。
读音:niú
[niú]
1.哺乳动物,趾端有蹄,头上长一对角,是反刍类动物,力量很大,能耕田拉车,肉和奶可食,角、皮、骨可作器物:牛刀小试(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牛黄。牛角。
2.星名,二十八宿之:牛斗(指牛宿和斗宿二星)。
3.喻固执或骄傲:牛气。
4.姓。
读音:guī
[guī]
1. 返回,回到本处:归国。归程。归侨。归宁(回娘家看望父母)。归省(
)(回家探亲)。归真反璞。2. 还给:归还。物归原主。
3. 趋向,去往:归附。众望所归。
4. 合并,或集中于一类,或集中于一地:归并。归功。归咎。
5. 由,属于:这事归我办。归属。
6. 结局:归宿(
)。7. 珠算中一位除数的除法:九归。
8. 古代称女子出嫁:“之子于归,宣其室家”。
9. 自首。
读音:mǎ
[mǎ]
(1)(名)哺乳动物;颈部有鬃;四肢强健;善跑;是重要的力畜之一;皮可制革。
(2)(形)大:~蜂|~勺。
(3)(Mǎ)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