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瑱
【拼音】:lái tiàn
【繁体】:來瑱
【拼音】:lái tiàn
词语解释唐人。来旦子,安禄山反,守颍州,以功封颍国公,官历数地节度使。代宗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以程元振谮,贬播州尉,旋赐死。见《旧唐书·一百十四》、《唐书·一百四十四》。
读音:lái
[lái]
1.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往”、“去”相对:来回。来往。过来。归来。来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
2. 从过去到现在:从来。向来。
3. 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来年。将来。来日方长。
4. 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来头猪。
5. 做某个动作:胡来。
6. 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来动脑筋。
7. 用在动词后,表示做过(一般均可用“来着”):昨天他哭来。
8.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上来。
9. 表示发生:暴风雨来了。
10. 在数词一、二、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这台收录机一来音质好,二来价钱便宜,我就买了。
11. 用做诗、歌词中的衬字:八月里来桂花香。
12. 表示语气,归去来兮!
13. 姓。
读音:tiàn,zhèn
[tiàn]
[ tiàn ]1. 古人冠冕上垂在两侧的装饰物,用玉、石、贝等制成。
2. 美玉:“荣重馈兼金,巡华过盈瑱。”
3. 古通“填”,填充:“金精玉英瑱其里。”
[ zhèn ]1. 镇压坐席的玉器:玉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