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色
【拼音】:cí sè
【注音】:ㄘˊㄙㄜˋ
【结构】:辞(左右结构)色(上下结构)
【简体】:辞色
【繁体】:辭色
词语解释辞色císè。(1)说的话和说话时的神态。
基础解释(书)(名)说的话和说话时的神色:~和婉|欣悦之情,形于~。
引证解释⒈言辞和神色。引《后汉书·独行传·陆续》:“续虽见考苦毒,而辞色慷慨。”《晋书·祖逖传》:“﹝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宋周煇《清波杂志》卷十:“公厅上论职事,或未免厉辞色,若盃酒閒,詎可无和气以相接?”清沉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良久,司閽者曰:‘范爷因公往常州去矣。’察其辞色,似有推托。”⒉指温和的言语、态度。引《魏书·崔游传》:“松柏归款,引为主簿,稍以辞色诱之,兄弟俱至。”《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奏对之际,无不假以辞色,善恶兼听,未尝峻折之也。”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一:“侍阿哥书房讲读,严正恪勤,於中贵不假辞色。”
网络解释辞色辞色,汉语词汇。
释义1、言辞和神色。2.指温和的言语、态度。
综合释义言辞和神色。《后汉书·独行传·陆续》:“续虽见考苦毒,而辞色慷慨。”《晋书·祖逖传》:“﹝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宋周煇《清波杂志》卷十:“公厅上论职事,或未免厉辞色,若盃酒閒,詎可无和气以相接?”清沉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良久,司閽者曰:‘范爷因公往常州去矣。’察其辞色,似有推托。”指温和的言语、态度。《魏书·崔游传》:“松柏归款,引为主簿,稍以辞色诱之,兄弟俱至。”《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奏对之际,无不假以辞色,善恶兼听,未尝峻折之也。”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一:“侍阿哥书房讲读,严正恪勤,於中贵不假辞色。”
网友释义辞色,汉语词汇。拼音:císè释义:1、言辞和神色。2.指温和的言语、态度。
汉语大词典(1).言辞和神色。《后汉书·独行传·陆续》:“续虽见考苦毒,而辞色慷慨。”《晋书·祖逖传》:“﹝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宋周煇《清波杂志》卷十:“公厅上论职事,或未免厉辞色,若杯酒閒,讵可无和气以相接?”清沈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良久,司阍者曰:‘范爷因公往常州去矣。’察其辞色,似有推托。”(2).指温和的言语、态度。《魏书·崔游传》:“松柏归款,引为主簿,稍以辞色诱之,兄弟俱至。”《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奏对之际,无不假以辞色,善恶兼听,未尝峻折之也。”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一:“侍阿哥书房讲读,严正恪勤,于中贵不假辞色。”
国语辞典言语态度。
辞典修订版言语态度。《晋书.卷六二.祖逖传》:「辞色壮烈,众皆慨叹。」《三国演义.第四一回》:「瑁遂与张允同至樊城,拜见曹操。瑁等辞色甚是谄佞。」
辞典简编版言语和态度。 【造句】不假辞色
其他释义1.言辞和神色。2.指温和的言语﹑态度。
1.生平仰慕班超、傅介子的为人,常常高歌吟咏,特别爱唱汉高祖的《大风歌》和荆轲的《易水歌》,慷慨激昂,形于辞色。
2.只是她自幼立志苦修,从不假人辞色,久而久之,就形成现在孤傲冰冷性格。
3.从未对任何一名弟子假以辞色的顾雨晴竟然会委屈地向人解释?黄脸青年愤愤地在心中诅咒他认为的“小白脸”。
4.可她从来就对我冷冰冰的,从不假以辞色,没理过我啊,她又不是什么平民少女,我也不好用我那些……特别手段。
5.说来也怪,他接受的任务已经上千件,从未对任何保护对象假以辞色,但是对这位林小姐,他却不能不理不睬“花香太浓了”。
6.初,南秦州豪右杨松柏兄弟,数为寇盗,刺史博陵崔游诱之使降,引为主簿,接以辞色,使说下群氐,既而因宴会尽收斩之,由是所部莫不猜惧。
7.盖特纳在批评华尔街薪酬上不假辞色,并称政府未来将要求对这些华尔街人士支付的报酬需以表现为凭。
8.魏来对这种人向来不假以辞色,拉着萧峰便转身离开了,弄得艾丽莎与石家兄弟三人好不尴尬。
9.其实,这正是包拯峭直的禀性,他不与人苟合,不伪辞色悦人,一生不结派系也不卷入党争,甚至没有一个走得近的朋友,以至于“故人、亲党皆绝之”。
10.如今自己和李元霸两个孤男孤女独处一室,自己若不自持,稍加辞色,他涎皮赖脸,就会得寸进尺,恐怕生出意想不到的事来。
读音:cí
[cí]
(1)(名)优美的语言:~令。
(2)(名)古典文学的一种体裁:楚~。
(3)(动)告别:~行。
(4)(动)不接受;请求离去:~职。
(5)(动)躲避、推托:万死不~。
读音:sè,shǎi
[sè]
[ sè ]1.颜色:红~。绿~。
2.脸上的表情:喜形于~。~厉内荏。
3.情景;景象:景~。荷塘月~。
4.种类:各~货品。花~齐全。
5.质量:成~。足~。
6.情欲。
7.妇女的美好容貌:姿~。~艺双绝。
[ shǎi ]同“色(sè)”。用于一些口语词,如“落(lào)色”“捎(shào)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