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郑公
【拼音】:fù zhèng
【结构】:富(上下结构)郑(左右结构)公(上下结构)
【繁体】:富鄭公
词语解释即富弼。宋时名相。曾封郑国公,故称。富郑公[fùzhènggōng]⒈即富弼。宋时名相。曾封郑国公,故称。
引证解释⒈即富弼。宋时名相。曾封郑国公,故称。引宋吴坰《五总志》:“富郑公初不识许我,闻其名,遽召见之。”清方苞《答某公书》:“以富郑公之贤,而苏洵忧其无成。”
网络解释富郑公(1004—1083)字彦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天圣八年(1030)以茂才异等科及第,富弼历知县﹑签书河阳(孟州,今河南孟县南)节度判官厅公事、通判绛州(今山西新绛)、郓州(今山东东平),召为开封府推官、知谏
网友释义富弼(1004年2月13日-1083年8月8日),字彦国。河南(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北宋名相、文学家。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富弼举茂才异等,历授将作监丞、直集贤院、知谏院等职。庆历二年(1042年),奉命出使辽国时,以增加岁币为条件,据理力争,拒绝割地要求。任枢密副使时,与范仲淹等共同推行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后,出知郓州、青州等地。任内救助数十万灾民。至和二年(1055年)拜相。宋英宗即位,召为枢密使,因足疾解职,进封郑国公。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再度为相,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判亳州,拒不执行青苗法。后以司空、韩国公致仕,退居洛阳,仍继续请求废止新法。元丰六年(1083年),富弼去...
汉语大词典即富弼。宋时名相。曾封郑国公,故称。宋吴坰《五总志》:“富郑公初不识许我,闻其名,遽召见之。”清方苞《答某公书》:“以富郑公之贤,而苏洵忧其无成。”
其他释义1.即富弼。宋时名相。曾封郑国公,故称。
1.前两年,有人研究发现,《德行集》的一段文字,实际上节译自苏轼的《富郑公(即富弼)神道碑》,是现存最早的用少数民族文字翻译的苏轼作品。
读音:fù
[fù]
(1)(形)财产多(跟‘贫’‘穷’相对)
(2)(名)资源;财产:~源|财~。
(3)(形)丰富;多:~饶|~于养分。
(4)(Fù)姓。
读音:zhèng
[zhèng]
(1)(名)周朝国名;在今河南新郑一带。
(2)(名)姓。
读音:gōng
[]
(1)(形)属于国家或集体的(跟‘私’相对):~款|~物|~事公办。
(2)(形)共同的;大家承认的:~分母|~议|~约。
(3)(形)属于国际间的:~海|~制|~斤。
(4)(动)使公开:~布|~之于世。
(5)(形)公平;公正:~买~卖|大~无私|秉~办理。
(6)(名)公事;公务:办~|~余。
(7)(Gōnɡ)姓。
(8)(名)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一等:~爵|~侯|王~大臣。
(9)(名)对上了年纪的男子尊称:诸~|张~。
(10)(名)丈夫的父亲;公公:~婆。
(11)(形)(禽兽)雄性的(跟‘母’相对):~羊|这只小鸡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