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强击弱
【拼音】:bì qiáng jī ruò
【注音】:ㄅ一ˋㄑ一ㄤˊㄐ一ㄖㄨㄛˋ
【词性】:成语。
【繁体】:避強擊弱
词语解释1.亦作'避强击惰'。亦作'避强打弱'。2.军事用语。在运动战中避开敌人的精锐部队而专拣疲弱的打。
基础解释亦作/'避强击惰/'。亦作/'避强打弱/'。军事用语。在运动战中避开敌人的精锐部队而专拣疲弱的打。
引证解释⒈亦作“避强击惰”。亦作“避强打弱”。军事用语。在运动战中避开敌人的精锐部队而专拣疲弱的打。引唐元稹《批刘悟谢上表》:“卿宜密运謨猷,明宣号令,避强击惰,取暴抚羸。”《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二年》:“凡攻取之道,必先其易者……奔走之间,可以知其虚实强弱,然后避实击虚,避强击弱。”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五章第七节:“运动战的实行方面,问题是很多的,例如……避强打弱,围城打援、佯攻、防空、处在几个敌人之间、超越敌人作战、连续作战、无后方作战、养精蓄锐之必要等等。”
综合释义军事用语。在运动战中避开敌人的精锐部队而专拣疲弱的打。凡攻取之道,必先其易者……奔走之间,可以知其虚实强弱,然后避实击虚,~。◎《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二年》
汉语大词典亦作“避强击惰”。亦作“避强打弱”。军事用语。在运动战中避开敌人的精锐部队而专拣疲弱的打。唐元稹《批刘悟谢上表》:“卿宜密运谟猷,明宣号令,避强击惰,取暴抚羸。”《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二年》:“凡攻取之道,必先其易者……奔走之间,可以知其虚实强弱,然后避实击虚,避强击弱。”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五章第七节:“运动战的实行方面,问题是很多的,例如……避强打弱,围城打援、佯攻、防空、处在几个敌人之间、超越敌人作战、连续作战、无后方作战、养精蓄锐之必要等等。”
出处见“避强击惰”。
其他释义军事用语。在运动战中避开敌人的精锐部队而专拣疲弱的打。
1.于‘破土’始,须以势不可当之威重创有关势力,避强击弱。
2.刚才他避强击弱,体内的真气耗费大半,现在剩下的十人,都是一等一的好手。
3.他避强击弱,逐个击破,尽败群豪,烟香楼此役轰动江南,尽人皆知。
4.战略上必须强调迅雷不及掩耳,速战速决;战术上朱团长的游击战术,避强击弱,运动歼敌,都应推广。
5.认为有形战术创新方向应避实击虚,避强击弱。
6.脑子里各种战略飞速运转,避强击弱,批亢捣虚……我把飞剑仙浪的性能几乎发挥到了极限。
7.钟岛一语气镇定,在避强击弱的速攻中偶然遇到强者也在计划之内,不值得惊讶。
8.起义军采取避强击弱、灵活机动战术,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于1896年1月22日抵达古巴岛西端的曼图亚。
9.钟岛一语气镇定,在避强击弱的速攻中偶然遇到强者也在计划之内,不值得惊讶。https://www.chazidian.com/zj-26181/查字典造句
10.凡攻取之道,必先其易者……奔走之间,可以知其虚实强弱,然后避实击虚,避强击弱。◎《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二年》
读音:bì
[bì]
(1)(动)躲开;避免:~难|~暑。
(2)(动)防止:~雷针。
读音:qiáng,qiǎng,jiàng
[qiáng]
[ qiáng ]1. 健壮,有力,与“弱”相对:强壮。强健。强人。强力。强大。强劲。刚强。富强。列强。强弩之末。年富力强。
2. 程度高:强手。强烈。强酸。能力强。
3. 胜过,优越,好:强干。争强好(hào )胜。
4. 有余,略多于某数:强半(超过一半)。
5. 使用强力,硬性地:强占。强加。强攻。强悍。强横(hèng )。强梁(强横霸道)。
6. 着重,增加分量:强化。增强。
[ qiǎng ]1. 硬要,迫使,尽力:强使。强迫。强逼。强辩。勉强。强人所难。强词夺理。
[ jiàng ]1. 固执,强硬不屈:强嘴。倔强。
读音:jī
[jī]
(1)(动)打;敲打:~鼓|~掌|旁敲侧~。
(2)(动)攻打:袭~|游~|声东~西。
(3)(动)碰;接触:冲~|撞~|目~(亲眼看见)。
读音:ruò
[ruò]
(1)(形)气力小;势力差:软~|衰~。
(2)(形)年幼:老~。
(3)(动)差;不如:他的本领不~于那些人。
(4)(动)〈书〉丧失(指人死):又~一个。
(5)(助)接在分数或小数后面;表示略少于此数:三分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