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端
【拼音】:yì duān
【注音】:一ˋㄉㄨㄢ
【结构】:异(上下结构)端(左右结构)
【简体】:异端
【繁体】:異端
词语解释异端yìduān。(1)异常的吉兆。现多指自认为正统者对异己的思想、理论的称呼。(2)古代儒家称其他学说、学派为异端。异端[yìduān]⒈异常的吉兆。现多指自认为正统者对异己的思想、理论的称呼。例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为政》。朱熹集注:“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焦循补疏:“各为一端,彼此互异。”英strangeomen;⒉古代儒家称其他学说、学派为异端。英heterodoxy;heresy;
基础解释(名)指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教义:~邪说。[反]正统。
引证解释⒈亦作“异端”。⒉古代儒家称其他学说、学派为异端。引《论语·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朱熹集注:“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如杨墨是也。”唐玄宗《<孝经>序》:“嗟乎!夫子没而微言絶,异端起而大义乖。”鲁迅《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更因思想通脱之后……遂能充分容纳异端和外来的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⒊凡自居正统的人或组织对异己的观点、学说或教义亦称之为异端。引晋僧肇《百论序》:“外道纷然,异端竞起,邪辩逼真,殆乱正道。”《人民文学》1977年第5期:“凡有作品,未经他们(‘四人帮’)点头,一律视为异端。”⒋各种说法;不同见解。引《后汉书·延笃传》:“观夫仁孝之辩,纷然异端,互引典文,代取事据,可谓篤论矣。”三国魏嵇康《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广求异端,以明事理。”《新唐书·儒学传上·颜师古》:“帝将有事泰山,詔公卿博士杂定其仪,而论者争为异端。”⒌犹异志,离心。引《宋书·武帝纪中》:“既知毅不能居下,终为异端,密图之。”《南齐书·谢超宗传》:“﹝超宗﹞协附姦邪,疑间忠烈,构扇异端,讥议时政。”《旧唐书·陆贽传》:“恐其有变,上忧之,遣贄使怀光军宣諭。使还,贄奏事曰……如此词婉而直,理当而明,虽蓄异端,何由起怨?”⒍指分离。引《再生缘》第十七回:“奴合你,同处同归不异端。”⒎指无关紧要的事物。引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古人云:‘多为少善,不如执一。鼫鼠五能,不成伎术……若省其异端,当精妙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熔裁》:“若术不素定,而委心逐辞,异端丛至,駢赘必多。”⒏另一端。引宋王禹偁《盐池十八韵》:“本源皆泻滷,异端亦咸鹺。”⒐意外事端。引元柯丹丘《荆钗记·抢亲》:“今日娶亲谐凤鸞,不知何故来迟缓。莫非他人生异端,须知人乱法不乱。”
网络解释异端异端,中文原义为异常之征兆,后引申为社会主流思想和意识形态对异己思想、理论的称呼。在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常将儒家学说之外的其他学说、学派统称为异端;而在基督教、伊斯兰语境下,异端则是指与正统基督教神学、伊斯兰认主学相违背的各种宗教信仰派别。
综合释义亦作“异端”。古代儒家称其他学说、学派为异端。《论语·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朱熹集注:“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如杨墨是也。”唐玄宗《<孝经>序》:“嗟乎!夫子没而微言絶,异端起而大义乖。”鲁迅《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更因思想通脱之后……遂能充分容纳异端和外来的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凡自居正统的人或组织对异己的观点、学说或教义亦称之为异端。晋僧肇《百论序》:“外道纷然,异端竞起,邪辩逼真,殆乱正道。”《人民文学》1977年第5期:“凡有作品,未经他们(‘四人帮’)点头,一律视为异端。”各种说法;不同见解。《后汉书·延笃传》:“观夫仁孝之辩,纷然异端,互引典文,代取事据,可谓篤论矣。”三国魏嵇康《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广求异端,以明事理。”《新唐书·儒学传上·颜师古》:“帝将有事泰山,詔公卿博士杂定其仪,而论者争为异端。”犹异志,离心。《宋书·武帝纪中》:“既知毅不能居下,终为异端,密图之。”《南齐书·谢超宗传》:“﹝超宗﹞协附姦邪,疑间忠烈,构扇异端,讥议时政。”《旧唐书·陆贽传》:“恐其有变,上忧之,遣贄使怀光军宣諭。使还,贄奏事曰……如此词婉而直,理当而明,虽蓄异端,何由起怨?”指分离。《再生缘》第十七回:“奴合你,同处同归不异端。”指无关紧要的事物。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古人云:‘多为少善,不如执一。鼫鼠五能,不成伎术……若省其异端,当精妙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熔裁》:“若术不素定,而委心逐辞,异端丛至,駢赘必多。”另一端。宋王禹偁《盐池十八韵》:“本源皆泻滷,异端亦咸鹺。”意外事端。元柯丹丘《荆钗记·抢亲》:“今日娶亲谐凤鸞,不知何故来迟缓。莫非他人生异端,须知人乱法不乱。”
汉语大词典亦作“异端”。(1).古代儒家称其他学说、学派为异端。《论语·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朱熹集注:“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如杨墨是也。”唐玄宗《〈孝经〉序》:“嗟乎!夫子没而微言绝,异端起而大义乖。”鲁迅《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更因思想通脱之后……遂能充分容纳异端和外来的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2).凡自居正统的人或组织对异己的观点、学说或教义亦称之为异端。晋僧肇《百论序》:“外道纷然,异端竞起,邪辩逼真,殆乱正道。”《人民文学》1977年第5期:“凡有作品,未经他们(‘四人帮’)点头,一律视为异端。”(3).各种说法;不同见解。《后汉书·延笃传》:“观夫仁孝之辩,纷然异端,互引典文,代取事据,可谓笃论矣。”三国魏嵇康《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广求异端,以明事理。”《新唐书·儒学传上·颜师古》:“帝将有事泰山,诏公卿博士杂定其仪,而论者争为异端。”(4).犹异志,离心。《宋书·武帝纪中》:“既知毅不能居下,终为异端,密图之。”《南齐书·谢超宗传》:“﹝超宗﹞协附奸邪,疑间忠烈,构扇异端,讥议时政。”《旧唐书·陆贽传》:“恐其有变,上忧之,遣贽使怀光军宣谕。使还,贽奏事曰……如此词婉而直,理当而明,虽蓄异端,何由起怨?”(5).指分离。《再生缘》第十七回:“奴合你,同处同归不异端。”(6).指无关紧要的事物。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古人云:‘多为少善,不如执一。鼫鼠五能,不成伎术……若省其异端,当精妙也。’”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熔裁》:“若术不素定,而委心逐辞,异端丛至,骈赘必多。”(7).另一端。宋王禹偁《盐池十八韵》:“本源皆泻卤,异端亦咸鹾。”(8).意外事端。元柯丹丘《荆钗记·抢亲》:“今日娶亲谐凤鸾,不知何故来迟缓。莫非他人生异端,须知人乱法不乱。”
国语辞典由本位角度指称其他不同的学说、流派。异端[yìduān]⒈由本位角度指称其他不同的学说、流派。引《论语·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唐·玄宗〈孝经注序〉:「嗟夫!夫子没而微言绝,异端起而大义乖。」反正统⒉和传统道德思想,尤指和儒家思想相违背的邪说。引《红楼梦·第五八回》:「以后断不可烧纸钱。──这纸钱原是后人的异端,不是孔子的遗训。」
辞典修订版由本位角度指称其他不同的学说、流派。《论语.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唐.玄宗〈孝经注序〉:「嗟夫!夫子没而微言绝,异端起而大义乖。」和传统道德思想,尤指和儒家思想相违背的邪说。《红楼梦.第五八回》:「以后断不可烧纸钱。──这纸钱原是后人的异端,不是孔子的遗训。」
辞典简编版由本位角度指称其他不同的学说、流派等。 【造句】异端邪说
英语heresymiscreantheterodoxyhereticalunorthodox
法语hérésie、doctrine hétérodoxe
其他释义指和正统思想对立的学说、派别、主张等:异端邪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1.牴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2.随着他们走着马龙想起了十四世纪,当人们用罗马的台伯河来换法国的露娜并在这山上盖了这巨大宫殿。阿夫诺成了很多异端分子的庇护所。
3.孟子察己观物,知人论世,扶微辨理,横斥异端,竭毕生精力创立了一套人性本善的理论体系。
4.但当指控者将变节者和异端混为一谈,断言那些自称是伊斯兰教的人提出错误的诠释是有罪的时,自由同样在不知不觉中被滥用。
5.以前的人,为了一段感情不离别,付上很多的代价,譬如放弃自己的理想,放弃机会。现在的人,却可以为这些而放弃异端感情。离别,只是为了追寻更好的东西。
6.他要把异端邪说到处传播。
7.后来,在教皇和法兰西国王联手构陷下,以异端罪名解散骑士团,数百名团员同时被捕受刑罹难。
8.骑士的职责就是在皇帝和教廷需要战争的时候拿起手中的枪和剑,成为穿着盔甲的屠夫,将一切违背神圣帝国和梵特兰蒂冈教廷意志的家伙视作异端,砍下这些家伙的脑袋就是捍卫最大的正义。除此之外,骑士完全可以顺便跟寂寞的贵妇们探讨一下某些学术问题,与崇拜英雄的少女们一起吃顿烛光晚餐。
9.历史告诫我们说,一种崭新的真理惯常的命运是:始于异端,终于迷信。
10.历史提醒我们,新的真理惯常的命运是,开始被当作异端,最后被奉为迷信。
读音:yì
[yì]
(1)(形)有分别;不相同:~口同声|大同小~。
(2)(形)奇异;特别:~香|~闻。
(3)(形)惊奇;奇怪:惊~|深以为~。
(4)(形)另外的;别的:~日|~地。
(5)(形)分开:离~。
读音:duān
[duān]
(1)(名)(东西)的头:两~。
(2)(名)项目、点:举其一~。
(3)姓。
(4)(动)平举着拿:~茶。
(5)(形)端正、正派:~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