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经
【拼音】:tiē jīng
【注音】:ㄊ一ㄝˇㄐ一ㄥ
【结构】:帖(左右结构)经(左右结构)
【简体】:帖经
【繁体】:帖經
词语解释唐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方法。帖经[tiějīng]⒈唐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方法。
引证解释⒈唐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方法。引《通典·选举三》:“帖经者,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开唯一行,裁纸为帖。凡帖三字,随时增损,可否不一,或得四、得五、得六者为通·”《旧唐书·文宗纪下》:“其进士举宜先试帖经,并略问大义,取经义精通者放及第。”
网络解释帖经帖经,是汉语词汇,出自《通典·选举三》,解释为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方法。
综合释义帖经为唐、宋科举考试方式之一。据〔通典·选举〕载,帖经者,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惟开一行,裁纸为经,凡帖三字,随时增损,可否不一,或得四,或得五、得六者为通。注云,后举人积多,故其法益难,务欲落之,至有帖孤章疑句,疑似参互者以惑之;甚者,或上抵其注,下余一二字,使寻之难知,谓之倒援。既甚难矣,而举人则有驱悬孤绝,索幽隐,为诗赋而诵习之,不过数十篇,难者悉详矣,其于平文大义,或多止于表面。另〔新唐书·选举志〕亦载,凡明经先帖文,然后口试。而〔宋史·选举志〕则谓,自唐以来,所谓明经,不过帖书、墨义,观其记诵而已,故贱其科。直至仁宗庆历四年@@@@@,进行学校科举改革,始罢帖经、墨义(参见「庆历学制改革」)。
汉语大词典唐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方法。《通典·选举三》:“帖经者,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开唯一行,裁纸为帖。凡帖三字,随时增损,可否不一,或得四、得五、得六者为通·”《旧唐书·文宗纪下》:“其进士举宜先试帖经,并略问大义,取经义精通者放及第。”
其他释义1.唐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方法。
1.唐调露二年,刘思立为考功员外郎,以进士试策灭裂,请帖经以观其学,试杂文以观其才。
2.谁都可以想见这样的帖经墨艺多数都是毫无生气,绝不实用,但是疵议了几百年,公平仍然是最大的原则。【www.chazidian.com查字典帖经造句】
3.谁都可以想见这样的帖经墨艺多数都是毫无生气,绝不实用,但是疵议了几百年,公平仍然是最大的原则。【查字典https://www.chazidian.com造句帖经造句】
4.谁都可以想见这样的帖经墨艺多数都是毫无生气,绝不实用,但是疵议了几百年,公平仍然是最大的原则。(www。chazidian。com查字典造句)
读音:tiè,tiě,tiē
[tiē]
[ tiè ]1. 学习写字时摹仿的样本:碑帖。字帖。画帖。
[ tiě ]1. 便条:字帖儿。
2. 邀请客人的纸片:帖子。请帖。
3. 写着生辰八字的纸片:庚帖。换帖。
4. 量词,用于配合起来的若干味汤药:一帖中药。
[ tiē ]1. 妥适:妥帖。安帖。
2. 顺从,驯服:服帖。俯首帖耳。
3. 姓。
读音:jīng,jìng
[jīng]
[ jīng ]1.(旧读jìng)织物上纵的方向的纱或线(跟“纬”相对):~纱。~线。
2.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的主干:~脉。~络。
3.经度:东~。西~。
4.经营;治理:~商。整军~武。
5.上吊:自~。
6.历久不变的;正常:~常。不~之谈。
7.经典:本草~。佛~。念~。十三~。
8.月经:行~。~血不调。
9.姓。
10.经过:~年累月。几~周折。这件事是~我手办的。~他一说,我才知道。
11.禁(jīn)受:~不起。~得起考验。
[ jìng ]1.动词:织布之前,把纺好的纱或线密密地绷起来,来回梳整,使成为经纱或经线:经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