坞壁
【拼音】:wù bì
【注音】:ㄨˋㄅ一ˋ
【结构】:坞(左右结构)壁(上下结构)
【简体】:坞壁
【繁体】:塢壁
词语解释防御用的土堡,土障。坞壁[wùbì]⒈防御用的土堡,土障。
引证解释⒈防御用的土堡,土障。引《后汉书·西羌传·东号子麻奴》:“又於扶风、汉阳、陇道作坞壁三百所,置屯兵,以保聚百姓。”《周书·段永传》:“时有贼魁元伯生,率数百骑,西自崤潼,东至巩洛,屠陷坞壁,所在为患。”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绪言:“﹝豪强﹞强迫更穷苦的农民当奴隶,又筑起无数坞壁,迫使徒附当部曲。”
网络解释坞壁坞壁中国古代为防御而修建的小城堡﹐又称坞堡,起源于汉代的一种住宅形制,即平地建坞,围墙环绕,前后开门,坞内建望楼,四隅建角楼,略如城制。
综合释义防御用的土堡,土障。《后汉书·西羌传·东号子麻奴》:“又於扶风、汉阳、陇道作坞壁三百所,置屯兵,以保聚百姓。”《周书·段永传》:“时有贼魁元伯生,率数百骑,西自崤潼,东至巩洛,屠陷坞壁,所在为患。”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绪言:“﹝豪强﹞强迫更穷苦的农民当奴隶,又筑起无数坞壁,迫使徒附当部曲。”坞壁[wùbì]防御用的土墙、土堡。《后汉书.卷八七.西羌传.东号子麻奴传》:「又于扶风、汉阳、陇道作坞壁三百所,置屯兵,以保聚百姓。」《周书.卷三六.段永传》:「时有贼魁元伯生,率数百骑,西自崤潼,东至巩、洛,屠陷坞壁,所在为患。」
汉语大词典防御用的土堡,土障。《后汉书·西羌传·东号子麻奴》:“又于扶风、汉阳、陇道作坞壁三百所,置屯兵,以保聚百姓。”《周书·段永传》:“时有贼魁元伯生,率数百骑,西自崤潼,东至巩洛,屠陷坞壁,所在为患。”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绪言:“﹝豪强﹞强迫更穷苦的农民当奴隶,又筑起无数坞壁,迫使徒附当部曲。”
国语辞典防御用的土墙、土堡。坞壁[wùbì]⒈防御用的土墙、土堡。引《后汉书·卷八七·西羌传·东号子麻奴传》:「又于扶风、汉阳、陇道作坞壁三百所,置屯兵,以保聚百姓。」《周书·卷三六·段永传》:「时有贼魁元伯生,率数百骑,西自崤潼,东至巩、洛,屠陷坞壁,所在为患。」
辞典修订版防御用的土墙、土堡。《后汉书.卷八七.西羌传.东号子麻奴传》:「又于扶风、汉阳、陇道作坞壁三百所,置屯兵,以保聚百姓。」《周书.卷三六.段永传》:「时有贼魁元伯生,率数百骑,西自崤潼,东至巩、洛,屠陷坞壁,所在为患。」
其他释义1.防御用的土堡,土障。
读音:wù
[wù]
(1)(名)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
(2)(名)〈书〉村落周围的围子。
读音:bì
[bì]
(1)(名)墙:~报|~画|铜墙铁~。
(2)(名)陡峭的山崖:绝~|悬崖峭~。
(3)(名)营垒:~垒|作~上观。
(4)(名)作用像壁的:肠~|胃~|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