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齐
【拼音】:shū qí
【注音】:ㄕㄨㄑ一ˊ
【结构】:叔(左右结构)齐(上下结构)
【简体】:叔齐
【繁体】:叔齊
词语解释商孤竹君之子﹐名智或作致﹐字公达﹐齐为谥号。叔齐[shūqí]⒈商孤竹君之子,名智(或作致),字公达,齐为谥号。
引证解释⒈商孤竹君之子,名智(或作致),字公达,齐为谥号。参见“伯夷叔齐”。引《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鹖冠子·备知》:“伯夷、叔齐能无盗,而不能使人不意己。”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是以伯夷、叔齐避周,饿于首阳之下,后世称其仁。”郭沫若《星空·孤竹君之二子》:“叔齐年纪二十六光景,装束与伯夷相似,怆惶自右翼跑出。”
网络解释叔齐叔齐(生卒年不详),商末孤竹国(今河北卢龙西)君第三子,名致。孤竹君立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不受,兄弟相偕去周,投奔西伯(即周文王)。西伯死后,武王东进伐纣,他和伯夷叩马而谏,以为父丧而用兵,是不孝不仁,周武王大怒要杀死他与伯夷,被姜太公以义人之名制止,并命人搀扶他们离开。武王灭商后,他们逃到首阳山(今唐山市滦县),不食周粟,饥饿而死。
综合释义商孤竹君之子,名智(或作致),字公达,齐为谥号。《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鹖冠子·备知》:“伯夷、叔齐能无盗,而不能使人不意己。”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是以伯夷、叔齐避周,饿于首阳之下,后世称其仁。”郭沫若《星空·孤竹君之二子》:“叔齐年纪二十六光景,装束与伯夷相似,怆惶自右翼跑出。”参见“伯夷叔齐”。叔齐[shūqí]人名。生卒年不详。商朝末年孤竹君之子。参见「伯夷叔齐」条。
汉语大词典商孤竹君之子,名智(或作致),字公达,齐为谥号。《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鹖冠子·备知》:“伯夷、叔齐能无盗,而不能使人不意己。”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是以伯夷、叔齐避周,饿于首阳之下,后世称其仁。”郭沫若《星空·孤竹君之二子》:“叔齐年纪二十六光景,装束与伯夷相似,怆惶自右翼跑出。”参见“伯夷叔齐”。
国语辞典人名。生卒年不详。商朝末年孤竹君之子。参见「伯夷叔齐」条。叔齐[shúqí]⒈人名。生卒年不详。商朝末年孤竹君之子。参见「伯夷叔齐」条。
其他释义1.商孤竹君之子﹐名智(或作致)﹐字公达﹐齐为谥号。
1.古贤人伯夷叔齐不满周武王挑起战争,逃至此处,不食周粟,采薇而食,留下千古佳话,是抱节守志的典范。
2.商朝末年,周武王要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认为这样做不仁慈。
3.扣马村在会盟镇的东北角,相传武王伐纣路过这里,被伯夷叔齐两个老顽固扣住马头劝谏,后人就把这里称为扣马村。
4.历史上著名的逊让君位的伯夷、叔齐,其故里就在此地。
5.伯夷、叔齐也可称得上是守死善道了。
6.在那种是非颠倒、善恶不分的社会中,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宁肯饿死于首阳山上,以示不屈。
7.还有闻仲太师,还有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自作孽不可活啊,也许正是那种傻劲才最令人敬重吧。
8.孔子其实是不较劲的人,他说伯夷叔齐坚守自己的信仰、自己的原则也很伟大。
9.就在叔旦忙着准备任官令时,伯夷及叔齐两人私下对这样的发展讨论了一番。
10.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太原周党不受朕禄,亦各有志焉。
读音:shū
[shū]
(1)(动)拾取。(名)
(2)叔父;父亲的弟弟。
(3)称呼跟父亲辈分相同而年纪较小的男子:表~。
(4)丈夫的弟弟;小叔子:~嫂。
(5)在弟兄排行次序里代表第三:伯仲~季。
读音:qí
[qí]
1. 东西的一头平或排成一条直线:齐整。参差不齐。
2. 达到,跟什么一般平:见贤思齐。河水齐腰深。
3. 同时;同样;一起:齐名。齐声。齐心协力。一齐前进。
4. 全;完全:齐全。人到齐了。
5.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疆域在今山东省北部、东部和河北省的东南部。
6. 中国朝代名:南朝齐。北朝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