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字列表1 字列表51 字列表101 字列表151 字列表201 单词列表1 单词列表51 单词列表101 单词列表151 单词列表201 诗人列表1 诗人列表51 诗人列表101 诗人列表151 诗人列表201 诗歌列表1 诗歌列表51 诗歌列表101 诗歌列表151 诗歌列表201 诗句列表1 诗句列表51 诗句列表101 诗句列表151 诗句列表201 成语列表1 成语列表51 成语列表101 成语列表151 成语列表201 词语列表1 词语列表51 词语列表101 词语列表151 词语列表201 组词列表1 组词列表51 组词列表101 组词列表151 组词列表201
典刑词语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汉语词典 典刑

典刑

【拼音】:diǎn xíng

【注音】:ㄉ一ㄢˇㄒ一ㄥˊ

【结构】:典(上下结构)刑(左右结构)

【简体】:典刑

【繁体】:典刑

解释

词语解释典刑diǎnxíng。(1)常刑。(2)掌管刑罚。(3)受死刑。典刑[diǎnxíng]⒈常刑。英normalpunishment;⒉掌管刑罚。例释之典型,国宪以平。——《汉书·叙传下》英controlpunishment;wieldpenalty;⒊受死刑。例屈招药死了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元·关汉卿《窦娥冤》英bepunishedwithdeath;

基础解释∶常刑∶掌管刑罚释之典型,国宪以平。——《汉书·叙传下》∶受死刑屈招药死了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

引证解释⒈常刑。引《书·舜典》:“象以典刑。”孔传:“象,法也。法用常刑,用不越法。”三国魏曹操《选军中典狱令》:“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元年》:“自古败军之将,必正典刑,不尔,无以谢天下。”⒉见“典型”。⒊掌管刑法。引《汉书·叙传下》:“释之典刑,国宪以平。”宋陈亮《廷对策》:“数年以来,典刑之官遂以杀为能,虽可生者亦傅以死。”⒋正法。引元关汉卿《窦娥寃》第三折:“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元朝秘史》卷九:“若有违号令者,我认得的,便拿将来;不认得的,就那里典刑了。”明无名氏《白兔记·团圆》:“若把我哥哥典刑了,奴家父母在九泉之下也不瞑目。”⒌指受刑法。引元关汉卿《谢天香》第二折:“我若打了谢氏呵,便是典刑过罪人也,使耆卿再不好往他家去。”

网络解释典刑典刑,汉语词语,读作diǎnxíng,解释为常刑、掌管刑罚或受死刑。

综合释义常刑。《书·舜典》:“象以典刑。”孔传:“象,法也。法用常刑,用不越法。”三国魏曹操《选军中典狱令》:“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元年》:“自古败军之将,必正典刑,不尔,无以谢天下。”见“典型”。掌管刑法。《汉书·叙传下》:“释之典刑,国宪以平。”宋陈亮《廷对策》:“数年以来,典刑之官遂以杀为能,虽可生者亦傅以死。”正法。元关汉卿《窦娥寃》第三折:“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元朝秘史》卷九:“若有违号令者,我认得的,便拿将来;不认得的,就那里典刑了。”明无名氏《白兔记·团圆》:“若把我哥哥典刑了,奴家父母在九泉之下也不瞑目。”指受刑法。元关汉卿《谢天香》第二折:“我若打了谢氏呵,便是典刑过罪人也,使耆卿再不好往他家去。”典刑[diǎnxíng]常法、常刑。《书经.泰誓下》:「屏弃典刑,囚奴正士。」《文选.曹植.责躬诗》:「国有典刑,我削我黜。」旧法、模范。《诗经.大雅.荡》:「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文选.干宝.晋纪总论》:「是以昔日之有天下者,所以长久也,夫岂无僻主,赖道德典刑以维持之也。」也作「典型」。掌理刑罚之事。《汉书.卷一零零.叙传下》:「释之典刑,国宪以平。冯公矫魏,增主之明。」正法、执行死刑。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到来日判个斩字,押付市曹典刑。」明.无名氏《闹铜台.第四折》:「下在死囚牢中,则等典刑。」

网友释义典刑,汉语词语,读作diǎnxíng,解释为常刑、掌管刑罚或受死刑。

汉语大词典(1).常刑。《书·舜典》:“象以典刑。”孔传:“象,法也。法用常刑,用不越法。”三国魏曹操《选军中典狱令》:“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元年》:“自古败军之将,必正典刑,不尔,无以谢天下。”(2).见“典型”。(3).掌管刑法。《汉书·叙传下》:“释之典刑,国宪以平。”宋陈亮《廷对策》:“数年以来,典刑之官遂以杀为能,虽可生者亦傅以死。”(4).正法。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元朝秘史》卷九:“若有违号令者,我认得的,便拿将来;不认得的,就那里典刑了。”明无名氏《白兔记·团圆》:“若把我哥哥典刑了,奴家父母在九泉之下也不瞑目。”(5).指受刑法。元关汉卿《谢天香》第二折:“我若打了谢氏呵,便是典刑过罪人也,使耆卿再不好往他家去。”

国语辞典常法、常刑。典刑[diǎnxíng]⒈常法、常刑。引《书经·泰誓下》:「屏弃典刑,囚奴正士。」《文选·曹植·责躬诗》:「国有典刑,我削我黜。」⒉旧法、模范。也作「典型」。引《诗经·大雅·荡》:「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文选·干宝·晋纪总论》:「是以昔日之有天下者,所以长久也,夫岂无僻主,赖道德典刑以维持之也。」⒊掌理刑罚之事。引《汉书·卷一〇〇·叙传下》:「释之典刑,国宪以平。冯公矫魏,增主之明。」⒋正法、执行死刑。引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到来日判个斩字,押付市曹典刑。」明·无名氏《闹铜台·第四折》:「下在死囚牢中,则等典刑。」

辞典修订版常法、常刑。《书经.泰誓下》:「屏弃典刑,囚奴正士。」《文选.曹植.责躬诗》:「国有典刑,我削我黜。」旧法、模范。《诗经.大雅.荡》:「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文选.干宝.晋纪总论》:「是以昔日之有天下者,所以长久也,夫岂无僻主,赖道德典刑以维持之也。」也作「典型」。掌理刑罚之事。《汉书.卷一零零.叙传下》:「释之典刑,国宪以平。冯公矫魏,增主之明。」正法、执行死刑。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到来日判个斩字,押付市曹典刑。」明.无名氏《闹铜台.第四折》:「下在死囚牢中,则等典刑。」

其他释义1.常刑。2.见'典型'。3.掌管刑法。4.正法。5.指受刑法。

典刑造句更多 >>

1.第二百九十一章明正典刑!第二百九十二章我愿意!第二百九十三章寒炎冰灵凤钗。

2.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

3.尔等大臣受国厚恩,如何阿附权臣,蔑视幼主?从今往后洗涤思想,忠心报主,如再有这等的,典刑处之。

4.尔等大臣受国厚恩,如何阿附权臣,蔑视幼主?从今往后应框正思想,忠心报主,如再有这等的,典刑处之。

5.笔者奉命主持审判日本重要战犯,胥本斯旨,持平处理,除祸首罪魁予以明正典刑外,余犯悉予谕知无罪遣返,庶期正义法律与民族情感兼筹并顾。

6.但是陵上奉旨督造的诸位大臣,竟连龙脉受损、伤及国运的大事也敢欺君不报,实应立即拿问,明正典刑,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

7.教之以礼义,诲之以忠信,诫之以典刑,威之以赏罚,故人知劝。

8.目下贼势狂獗,官兵屡战无功,若不将骄兵悍将明正典刑,何以儆戒将来!

9.然而,商汤之后,太甲即“颠覆汤之典刑”,商纣王所重用的奸佞费仲、恶来,都是好利、善谗之徒。

10.前日鲍将军之弟不遵调遣,擅自进兵,命丧汜水关,折了许多军士,本该明正典刑,但念在其已身死,便不予追究了。

字义分解

读音:diǎn

[diǎn]

(1)(名)典范性书籍。

(2)(名)标准;法则:~范。

(3)(名)典故:用~。

(4)(名)典礼:盛~。

(5)(动)旧时用土地、房屋或其他东西作抵押向人借钱:~押。

读音:xíng

[xíng]

[ xíng ]

1. 对犯罪的处罚:刑罚。刑法。刑律。刑事。执刑。服刑。

2. 特指对犯人的体罚:刑讯。受刑。刑具。

典刑相关成语

典刑相关词语

关于典刑的诗词更多 >>

上一个:典史

下一个:典重

相关推荐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1、进入页面;2、修改密码;3、填报须知;4、查看个人基本信息;5、志愿类别选择;6、填写志愿和修改志愿;7、填写或修改志愿结束后,单击页面底部的[保存并提交]按钮,则所填写的志愿数据将得到保存,保存即表示该批次志愿已经提交。

分享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