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
【拼音】:tōng gǎn
【注音】:ㄊㄨㄥㄍㄢˇ
【结构】:通(半包围结构)感(上下结构)
词语解释修辞手法之一。通感[tōnggǎn]⒈修辞手法之一。人们日常生活中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往往可以有彼此交错相通的心理经验,于是,在表现属于甲感觉范围的事物印象时,就超越它的范围而描写领会到乙感觉范围的印象,以造成新奇、精警的表达效果。
引证解释⒈修辞手法之一。人们日常生活中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往往可以有彼此交错相通的心理经验,于是,在表现属于甲感觉范围的事物印象时,就超越它的范围而描写领会到乙感觉范围的印象,以造成新奇、精警的表达效果。引李晓《继续操练》:“要是你准头太差,点错分类,效果也许更好,内行看了会说你是高手,懂通感什么的。”祖慰《婚配概率·凳子上的实验心理学》:“他还能使你产生由视觉转为触觉的通感。”
网络解释通感(修辞手法)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综合释义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李晓《继续操练》:“要是你准头太差,点错分类,效果也许更好,内行看了会说你是高手,懂通感什么的。”祖慰《婚配概率·凳子上的实验心理学》:“他还能使你产生由视觉转为触觉的通感。”
汉语大词典修辞手法之一。人们日常生活中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往往可以有彼此交错相通的心理经验,于是,在表现属于甲感觉范围的事物印象时,就超越它的范围而描写领会到乙感觉范围的印象,以造成新奇、精警的表达效果。李晓《继续操练》:“要是你准头太差,点错分类,效果也许更好,内行看了会说你是高手,懂通感什么的。”祖慰《婚配概率·凳子上的实验心理学》:“他还能使你产生由视觉转为触觉的通感。”
其他释义1.修辞手法之一。人们日常生活中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往往可以有彼此交错相通的心理经验,于是,在表现属于甲感觉范围的事物印象时,就超越它的范围而描写领会到乙感觉范围的印象,以造成新奇﹑精警的表达效果。
1.你知道什么是通感吗?通感就是你与我站在不同的角度却在一瞬间读懂我没有说出口的悲伤。
2.忧伤,以及常人的各种热烈的或者温柔的普通感情,几乎人人都可以自由抒发。奥斯特洛夫斯基。
3.这是一种无形的,无声沟通感情,只存在于表与主人,仿佛一个灵魂守护自己的家园,在私人时间默听流动。
4.宁纪向下望去,看不到丝毫异常,又以六耳谛听神通感知,出现了一副迥然不同的景响,下方一座山峰在他的感知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宏传的堡垒。
5.在求职最好的日子里,对招聘广告做出回应就好像是把你的简历做成瓶中信扔进大海里,但最后你也会收到一封感谢的邮件或接到一通感谢的电话。
6.这些病菌包括蛲虫、流感、普通感冒、甲肝、髓膜炎和传染性痢疾。
7.一般来说,人们一提到波德莱尔的应和论,总是把它与象征或通感等同起来。
8.同学都熟悉的差不多了,今天自习课,这可是沟通感情的良机,要是趁这机会再发展几个小弟,岂不是一举多得。
9.“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
10.我们天生在沟通感情和思想方面就没有障碍。
读音:tōng,tòng
[tōng]
[ tōng ]1.没有堵塞,可以穿过:管子是~的。山洞快要打~了。这个主意行得~。
2.用工具戳,使不堵塞:用通条~炉子。
3.有路达到:四~八达。火车直~北京。
4.连接;相来往:沟~。串~。私~。~商。互~有无。
5.传达;使知道:~知。~报。~个电话。
6.了解;懂得:~晓。精~业务。粗~文墨。不~人情。他~三国文字。
7.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日本~。万事~。
8.通顺:文章写得不~。
9.普通;一般:~常。~病。~例。~称。
10.姓。
[ tòng ]用于动作:打了三~鼓。挨了一~儿说。
读音:gǎn
[gǎn]
1. 觉出:感触。感觉。感性。感知(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感官。
2. 使在意识、情绪上起反应;因受刺激而引起的心理上的变化:感动。感想。反感。好感。情感。敏感。感染。感召。感慨。感喟。感叹。自豪感。感人肺腑。百感交集。
3. 对人家的好意表示谢意:感谢。感恩。感激。感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