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例
【拼音】:nián lì
【注音】:ㄋ一ㄢˊㄌ一ˋ
【结构】:年(独体结构)例(左右结构)
【简体】:年例
【繁体】:年例
词语解释谓历年如此的常例。明正统以后,政府补给各边郡的年度费用。年终按例发给的赏钱。年例[niánlì]⒈谓历年如此的常例。⒉明正统以后,政府补给各边郡的年度费用。见《明史·食货志六》。⒊年终按例发给的赏钱。
引证解释⒈谓历年如此的常例。引唐孟浩然《早梅》诗:“园中有早梅,年例犯寒开。”宋范成大《新岁书怀》诗:“岁华书户笔,年例探梅诗。”《水浒传》第三二回:“时当腊月初旬,山东人年例,腊日上坟。”⒉明正统以后,政府补给各边郡的年度费用。见《明史·食货志六》。⒊年终按例发给的赏钱。引《红楼梦》第四九回:“那边凤姐打发平儿回覆不来,为发放年例正忙着呢。”
网络解释年例(粤西地区一个独特的传统节日)年例,历史悠久,是粤西地区老祖宗留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年例主要礼俗内容是敬神、游神、摆钟、祭礼社稷,主旨是酬谢天地神灵、祖先的恩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年例由古代丰收祭祀活动演变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祭祀祈福,报本反始也。年例文化,反映的是粤西人民天人合一、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礼乐文明的深邃文化内涵。年例宴客、感情交流传递着亲朋乡里的亲情伦理,它是年例得以延续发展第一要义。年例节庆活动表达了粤西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释义1、谓历年如此的常例。
综合释义谓历年如此的常例。唐孟浩然《早梅》诗:“园中有早梅,年例犯寒开。”宋范成大《新岁书怀》诗:“岁华书户笔,年例探梅诗。”《水浒传》第三二回:“时当腊月初旬,山东人年例,腊日上坟。”明正统以后,政府补给各边郡的年度费用。见《明史·食货志六》。年终按例发给的赏钱。《红楼梦》第四九回:“那边凤姐打发平儿回覆不来,为发放年例正忙着呢。”年例[niánlì]年年如此的常例。唐.孟浩然〈早梅〉诗:「园中有早梅,年例犯寒开。」
汉语大词典(1).谓历年如此的常例。唐孟浩然《早梅》诗:“园中有早梅,年例犯寒开。”宋范成大《新岁书怀》诗:“岁华书户笔,年例探梅诗。”《水浒传》第三二回:“时当腊月初旬,山东人年例,腊日上坟。”(2).明正统以后,政府补给各边郡的年度费用。见《明史·食货志六》。(3).年终按例发给的赏钱。《红楼梦》第四九回:“那边凤姐打发平儿回覆不来,为发放年例正忙着呢。”
国语辞典年年如此的常例。年例[niánlì]⒈年年如此的常例。引唐·孟浩然〈早梅〉诗:「园中有早梅,年例犯寒开。」
辞典修订版年年如此的常例。唐.孟浩然〈早梅〉诗:「园中有早梅,年例犯寒开。」
其他释义1.谓历年如此的常例。2.明正统以后,政府补给各边郡的年度费用。见《明史.食货志六》。3.年终按例发给的赏钱。
1.文章提出,粤西年例仪式具有社会认同功能、娱乐功能、心理功能及经济功能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年例的演变是一种文化变迁。
2.记者了解到,茂名年例包括游神、木偶戏、摆醮、鸣铳炮、送瘟神、烧纸船等众多特色活动,但也有活动遭到冷遇无人问津。
3.大户人家只要交上一定的年例钱就可图个平安,小户人家土匪倒不怎么热心来打劫。
4.这且慢表,单说清宫挑选秀女,不限年例。
5.岂不知过去我父祖被官军误杀了,朝廷给我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还送回灵枢,授我都督敕书,又封作都督佥事,给年例赏银八百两,赏给蟒缎十五匹。
6.即今冬尽春初,早晚元宵节近,北京年例,大张灯火。
7.公公每年给族里没进益的叔叔兄弟们发放年例银子,不过让他们去银库里支了去了,没些过年热闹气氛。
8.印度教也有每年例行的哀悼活动,比如说在祖先忌日的那天都要举行叫做的仪式。
9.每年例行的浅草寺锦灯笼市场和入谷街道上的牵牛花市场,把江户时代的风情延续至今,很少实行交通管制的东京警方会为这样的活动封锁道路。
10.最奢侈一次是在高州石鼓镇,由朋友带着前往吃年例。
读音:nián
[nián]
(1)(名)时间的单位;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现行历法规定平年三百六十五日;每四年有一个闰年;增加一日;有三百六十六日。
(2)(名)每年的:~会|~鉴。
(3)(名)岁数。
(4)(名)一生中按年龄划分的阶段。
(5)(名)时期;时代。
(6)(名)一年中庄稼的收成。
(7)(名)年节。
(8)(名)有关年节的(用品)。
(9)(名)(Nián)姓。
读音:lì
[lì]
(1)(名)(~子)用来帮助说明或证明某种情况或说法的事物:举~|~证。
(2)(名)从前有过;后来可以仿效或依据的事情:援~|先~|史无前~。
(3)(名)调查或统计时;指合于某种条件的事例:病~。
(4)(名)规则;体例:条~|~外。
(5)(名)按条例规定的;照成规进行的:~会|~行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