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泽
【拼音】:shān zé
【注音】:ㄕㄢㄗㄜˊ
【结构】:山(独体结构)泽(左右结构)
【繁体】:山澤
词语解释1.山林与川泽。2.泛指山野。山泽[shānzé]⒈山林与川泽。⒉泛指山野。
基础解释山林与川泽。泛指山野。
引证解释⒈山林与川泽。引《易·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史记·货殖列传》:“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宋沉括《梦溪笔谈·象数一》:“山泽焦枯,草木凋落。”明吴承恩《介祉颂》:“乃若沉母太安人者,其天人之交会,而山泽之钟灵者乎!”⒉泛指山野。引《后汉书·冯衍传上》:“虽则山泽之人,无不感德,思乐为用矣。”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洧水》:“司马彪曰:华阳,亭名,在密县。嵇叔夜常采药于山泽,学琴于古人,即此亭也。”元柯丹邱《荆钗记·参相》:“小生一介寒儒,久困山泽。”清龚自珍《皇朝硕辅颂序》:“愳山泽之癯,有不尽知,用敢仰衷国史,作赞二十有一。”
网络解释山泽山泽,汉语词汇。
释义1、山林与川泽。2、泛指山野。
综合释义山林与川泽。《易·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史记·货殖列传》:“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宋沉括《梦溪笔谈·象数一》:“山泽焦枯,草木凋落。”明吴承恩《介祉颂》:“乃若沉母太安人者,其天人之交会,而山泽之钟灵者乎!”泛指山野。《后汉书·冯衍传上》:“虽则山泽之人,无不感德,思乐为用矣。”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洧水》:“司马彪曰:华阳,亭名,在密县。嵇叔夜常采药于山泽,学琴于古人,即此亭也。”元柯丹邱《荆钗记·参相》:“小生一介寒儒,久困山泽。”清龚自珍《皇朝硕辅颂序》:“愳山泽之癯,有不尽知,用敢仰衷国史,作赞二十有一。”
汉语大词典(1).山林与川泽。《易·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史记·货殖列传》:“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宋沈括《梦溪笔谈·象数一》:“山泽焦枯,草木凋落。”明吴承恩《介祉颂》:“乃若沈母太安人者,其天人之交会,而山泽之钟灵者乎!”(2).泛指山野。《后汉书·冯衍传上》:“虽则山泽之人,无不感德,思乐为用矣。”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洧水》:“司马彪曰:华阳,亭名,在密县。嵇叔夜常采药于山泽,学琴于古人,即此亭也。”元柯丹邱《荆钗记·参相》:“小生一介寒儒,久困山泽。”清龚自珍《皇朝硕辅颂序》:“惧山泽之癯,有不尽知,用敢仰衷国史,作赞二十有一。”
1.持百姓之命,苞山泽之饶,主士众之力,而功不存乎身,名不显于世者,乃统理之非也。
2.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源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
3.赋敛既烦数矣,又外禁山泽之原,内设百倍之利,民无所开说容言。
4.到各地搜括财物时,“舟车之利,水陆无遗;山泽之饶,所在固护;剥削六镇,交通互市”,每年利息数以万计。
5.地可垦辟,悉为农郊,以赡萌隶;颓墙填堑,使山泽之人得至焉;实陂池而勿禁,虚宫馆而勿仞。发仓廪以救贫穷,补不足,恤鳏寡,存孤独。出德号,省刑罚,改制度,易服色,革正朔,与天下为更始。
6.古来圣君贤相讲富强之道者,率皆重农抑商,不务尽山泽之利,盖所称为极治者,亦曰上下相安,家给人足,足以备预不虞而已。
7.受过富贵人家子弟长期熏陶渐染的岳飞,支配他的思想行动的已经不再是农民的阶级意识,所以,在摆脱了弓手这一职役之后,他仍然不可能投身于保聚山泽的反抗者群,而是去应募从军。邓广铭
8.山泽通气以兴雷,云气触石,肤寸而合,不崇朝以雨。
9.授田制度是私营工商业经济迅速兴起的前提和基础,“弛山泽之禁”则在技术层面上直接推动了它的发展。
10.八体宏布,子母分施。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
读音:shān
[shān]
(1)(名)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高~。
(2)(名)形状像山的东西:冰~。
(3)(名)蚕蔟:蚕上~了。
(4)(名)指山墙:房~。
(5)(名)姓。
读音:zé
[zé]
1. 水积聚的地方:大泽。湖泽。润泽(潮湿)。沼泽。
2. 金属或其他物体发出的光亮:光泽。色泽。
3. 恩惠:恩泽。泽及枯骨(施惠于死人)。
4.洗濯。
5. 汗衣,内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