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州铜柱
【拼音】:xī zhōu
【繁体】:溪州銅柱
词语解释五代十国时楚王马希范所立。后晋天福五年,楚刘勍以火箭焚溪州首领彭士愁寨,士愁大败,遣其子帅诸酋长纳溪﹑锦﹑奖三州印,请降于楚。楚王以铜五千斤铸柱,高丈二尺,入地六尺,命学士李皋铭誓状于其上。见《旧五代史.晋书.高祖纪五》﹑《资治通鉴.后晋天福五年》。溪州铜柱[xīzhōutóngzhù]⒈五代十国时楚王马希范所立。后晋天福五年,楚刘勍以火箭焚溪州首领彭士愁寨,士愁大败,遣其子帅诸酋长纳溪、锦、奖三州印,请降于楚。楚王以铜五千斤铸柱,高丈二尺,入地六尺,命学士李皋铭誓状于其上。见《旧五代史·晋书·高祖纪五》、《资治通鉴·后晋天福五年》。
引证解释⒈五代十国时楚王马希范所立。后晋天福五年,楚刘勍以火箭焚溪州首领彭士愁寨,士愁大败,遣其子帅诸酋长纳溪、锦、奖三州印,请降于楚。楚王以铜五千斤铸柱,高丈二尺,入地六尺,命学士李皋铭誓状于其上。见《旧五代史·晋书·高祖纪五》、《资治通鉴·后晋天福五年》。
网络解释溪州铜柱溪州铜柱位于湖南省永顺县。铜柱原立于湖南省永顺县野鸡坨下的酉水河岸,1971年因为修建凤滩水库而迁至距原址约10公里的王村花果山上,并建有保护亭对铜柱加以保护。
网友释义溪州铜柱,位于湖南省永顺县芙蓉镇“王村湘西民俗风光馆”。因这一带古时候叫下溪州,所以铜柱名曰“溪州铜柱”。建造于后晋天福五年(940年)。溪州铜柱下为圆形,上端为八方形,每方宽15厘米,直径39厘米,除顶部有残损外其他保存完好,柱身的八个面上前后相接地刻写着2600余字的铭文。溪州铜柱树立时兼具纪念碑性和实际政治功能,特殊的形制和丰富的铭文对研究湘西古代文化及民族等具有重大意义。1961年3月4日,溪州铜柱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语大词典五代十国时楚王马希范所立。后晋天福五年,楚刘勍以火箭焚溪州首领彭士愁寨,士愁大败,遣其子帅诸酋长纳溪、锦、奖三州印,请降于楚。楚王以铜五千斤铸柱,高丈二尺,入地六尺,命学士李皋铭誓状于其上。见《旧五代史·晋书·高祖纪五》、《资治通鉴·后晋天福五年》。
其他释义1.五代十国时楚王马希范所立。后晋天福五年,楚刘勍以火箭焚溪州首领彭士愁寨,士愁大败,遣其子帅诸酋长纳溪﹑锦﹑奖三州印,请降于楚。楚王以铜五千斤铸柱,高丈二尺,入地六尺,命学士李皋铭誓状于其上。见《旧五代史.晋书.高祖纪五》﹑《资治通鉴.后晋天福五年》。
1.本文在梳理相关史料的基础上,着重解读溪州铜柱铭文所传达的民族法文化信息。
读音:xī
[xī]
(名)小河沟:~涧|~流。
读音:zhōu
[zhōu]
(1)(名)旧时的一种行政区划:~县|苏~|广~。
(2)(名)指自治州:朝鲜族自治~。
读音:tóng
[]
(名)金属元素;铜的元素是工业的重要原料。
读音:zhù
[]
1. 建筑物中直立的起支撑作用的构件:柱子。柱石。顶梁柱。
2. 形状像柱子的东西,或作用重要如柱子的:水柱。柱臣(对国家有重要作用的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