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章
【拼音】:zòu zhāng
【注音】:ㄗㄡˋㄓㄤ
【结构】:奏(上下结构)章(上下结构)
【简体】:奏章
【繁体】:奏章
词语解释奏章zòuzhāng(1)臣子向帝王呈递的意见书英memorialtothethrone奏章[zòuzhāng]⒈臣子向帝王呈递的意见书。英memorialtothethrone;
基础解释(名)古代臣子向帝王进言陈事的文书。
引证解释⒈古代臣属向帝王进言陈事的文书。引宋欧阳修《太尉文正王公神道碑铭》:“其后公薨,史官修真宗实録,得内出奏章,乃知朝廷之士,多公所荐者。”元萨都剌《题进士索士岩诗卷》诗:“迫宴封几事,平明出奏章。”《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七回:“头回看见京报有他的奏章,説是已经降了多少。”
网络解释奏章奏章是古代臣属向帝王进言陈事的文书。宋欧阳修《太尉文正王公神道碑铭》:“其后公薨,史官修真宗实录,得内出奏章,乃知朝廷之士,多公所荐者。”元萨都剌《题进士索士岩诗卷》诗:“迫宴封几事,平明出奏章。”《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七回:“头回看见京报有他的奏章,说是已经降了多少。”
综合释义古代臣属向帝王进言陈事的文书。宋欧阳修《太尉文正王公神道碑铭》:“其后公薨,史官修真宗实録,得内出奏章,乃知朝廷之士,多公所荐者。”元萨都剌《题进士索士岩诗卷》诗:“迫宴封几事,平明出奏章。”《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七回:“头回看见京报有他的奏章,説是已经降了多少。”
汉语大词典古代臣属向帝王进言陈事的文书。宋欧阳修《太尉文正王公神道碑铭》:“其后公薨,史官修真宗实录,得内出奏章,乃知朝廷之士,多公所荐者。”元萨都剌《题进士索士岩诗卷》诗:“迫宴封几事,平明出奏章。”《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七回:“头回看见京报有他的奏章,说是已经降了多少。”
国语辞典古代臣子向君王进奏的章疏。奏章[zòuzhāng]⒈古代臣子向君王进奏的章疏。引《初刻拍案惊奇·卷二〇》:「次日这桩事,早报与上司知道。少不得动了一本,不上半月已到汴京,奏章早达天听。」《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七回》:「头回看京报,有他的奏章,说是已经降了多少。」
辞典修订版古代臣子向君王进奏的章疏。《初刻拍案惊奇.卷二零》:「次日这桩事,早报与上司知道。少不得动了一本,不上半月已到汴京,奏章早达天听。」《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七回》:「头回看京报,有他的奏章,说是已经降了多少。」也称为「奏疏」、「奏议」。
其他释义向皇帝奏事的本章:奏章奉上而久无音信。
近义词 乐章
1.奏章经过‘批红‘以后,再交内阁撰拟诏谕颁发。
2.他却上这道奏章,讪谤皇上,显是包藏祸心,请皇上准臣下之议,力加重刑。
3.王氏心里憋气,笔贴式掌管翻译满汉奏章文书、记录档案文书,领催掌登记档册、支领官兵俸饷,都是佐领旗下的低品官。
4.内阁大学士既然原本是秘书,主要工作是替皇帝披阅奏章起草文件,文字功夫是没有问题的。
5.古往今来,又有几多名将,能以少胜多?如今陈王武功赫赫,奏章所言,怕不是失当而已,而是在问鼎之轻重!轻辱朝廷,以测其叵测之居心!
6.它掌管皇城里的一切礼仪、刑事及管理当差、听事等杂役,而更重要的是替皇帝管理内外一切奏章,代皇帝批答大小臣子上奏的一切公文。
7.见到邹应龙的奏章后,嘉靖帝本来还在犹豫不定,是否要惩治严氏父子。
8.我倒想看看,谁来点这个炮捻?我这里也有份奏章,某些人败坏朝纪,私设廷讯,冤杀无辜。
9.他昼夜兼行,终于赶到京城雒阳,在公车门口追上了正排着队打算递交奏章的州中官吏。
10.帝王通过召对、会议、奏章、票拟、草制等形式,广泛咨询顾问的意见,为决策提供方案和依据。
读音:zòu
[zòu]
(1)(名)演奏:合~|~鸣曲|~国歌。
(2)(名)发生;取得:~效|大~奇功。
(3)(名)臣子对帝王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本|~功|~疏|~闻|~议|~折。
读音:zhāng
[zhāng]
(1)(名)音乐的一曲;歌曲诗文的段落。
(2)(名)条目。
(3)(名)条理。
(4)(名)章程。
(5)(名)奏章。
(6)(名)(Zhānɡ)姓。
(7)(名)图章:印~|盖~。
(8)(名)佩带在身上的标志:领~|臂~|胸~|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