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字列表1 字列表51 字列表101 字列表151 字列表201 单词列表1 单词列表51 单词列表101 单词列表151 单词列表201 诗人列表1 诗人列表51 诗人列表101 诗人列表151 诗人列表201 诗歌列表1 诗歌列表51 诗歌列表101 诗歌列表151 诗歌列表201 诗句列表1 诗句列表51 诗句列表101 诗句列表151 诗句列表201 成语列表1 成语列表51 成语列表101 成语列表151 成语列表201 词语列表1 词语列表51 词语列表101 词语列表151 词语列表201 组词列表1 组词列表51 组词列表101 组词列表151 组词列表201
遗迹词语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汉语词典 遗迹

遗迹

【拼音】:yí jì

【注音】:一ˊㄐ一ˋ

【词性】:名词。

【结构】:遗(半包围结构)迹(半包围结构)

【简体】:遗迹

【繁体】:遺跡

解释

词语解释遗迹yíjì。(1)前人留下的痕迹。遗迹[yíjì]⒈前人留下的痕迹。例瞻顾遗迹。——明·归有光《项脊轩志》英historicalremains;vestige;trace;

基础解释(名)古代或旧时代的事物遗留下来的痕迹:历史~。

引证解释⒈亦作“遗跡”。亦作“遗蹟”。⒉指留下的脚印。引《晋书·卫恒传》:“邕(蔡邕)作《篆势》曰:‘鸟遗跡,皇頡循。’”唐柳宗元《禅堂》诗:“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跡。”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一章第四节:“周公告诫成王说:‘整顿你的军队,踏着禹的遗迹,走遍天下,直到海外,没有人不降服。’”⒊指古代或旧时代的人和事物遗留下来的痕迹。引汉王粲《赠文叔良》诗:“先民遗迹,来世之矩。”《三国志·吴志·陆胤传》:“胤天资聪朗,才通行絜,昔歷选曹,遗迹可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洹水》:“今池林絶灭,略无遗跡矣。”宋苏轼《渚宫》诗:“谁能为我访遗迹,草中应有湘东碑。”宋苏辙《中秋见月寄子瞻》诗:“黄楼未成河已退,空有遗蹟令人看。”元虞集《舒城县学明伦堂记》:“昔贤名人遗蹟,足以风动其人。”明谢肇淛《五杂俎·物部二》:“此木殊方不可知,以余所经他处,未有见之者,亦圣贤之遗跡也。”明沉德符《野获编·历法·日圭同异》:“登封县有观象、测景二臺,乃周公营洛邑时,手建遗蹟,其土圭表漏尚存。”清曾国藩《金陵湘军陆师昭忠祠记》:“乃遍行营垒,周视所开地道,览战争之遗蹟。”杨朔《永定河纪行》:“在翠微峰下,有一处古代遗迹,题做‘冰川擦痕’。”⒋犹遗墨。引《北史·崔宏传》:“﹝崔宏﹞尤善草隶,为世摹楷,行押特尽精巧,而不见遗迹。”《南史·陈始兴王伯茂传》:“时军人於丹徒盗发晋郗曇墓,大获晋右军将军王羲之书及诸名贤遗跡。”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杜羔﹞忽覩屋柱烟煤之下,见字数行,拂而视之,乃其父遗跡。”宋王谠《唐语林·伤逝》作“遗迹”。宋苏轼《墨宝堂记》:“毗陵人张君希元,家世好书,所蓄古今人遗跡至多。”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艺文赏鉴》:“国亡,遗跡悉归上都,流传人间者不过残縑片幅耳。”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七:“唐李石《续博物志》:陶隐居书自奇,世传画板帖及焦山《瘞鹤铭》,皆其遗迹。”⒌谓行人遗弃脚印,毫不在意。比喻极端鄙视。引《国语·楚语下》:“灵不顾於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韦昭注:“灵王不君,罢弊楚国,三军叛之,如行人之遗弃其迹。”《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不念擕手好,弃我如遗跡。”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序》:“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捨资财若遗跡。”《北史·隋宗室诸王传论》:“变本宗如反掌,弃慈母若遗迹。”⒍谓忘乎形迹。一本作“遗迹”。见“遗迹”。引《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寄通灵臺之下,遗跡江湖之上。”李善注:“《庄子》曰:‘鱼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术。’郭象曰:‘各自足,故相忘也。’今引‘江湖’,唯取‘相忘’之义也。”张铣注:“遗跡,谓心相知而跡相忘也。”

网络解释遗迹(遗留下来的痕迹)遗迹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yíjì,指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语见明·归有光《项脊轩志》:“瞻顾遗迹。”

综合释义亦作“遗跡”。亦作“遗蹟”。指留下的脚印。《晋书·卫恒传》:“邕(蔡邕)作《篆势》曰:‘鸟遗跡,皇頡循。’”唐柳宗元《禅堂》诗:“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跡。”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一章第四节:“周公告诫成王说:‘整顿你的军队,踏着禹的遗迹,走遍天下,直到海外,没有人不降服。’”指古代或旧时代的人和事物遗留下来的痕迹。汉王粲《赠文叔良》诗:“先民遗迹,来世之矩。”《三国志·吴志·陆胤传》:“胤天资聪朗,才通行絜,昔歷选曹,遗迹可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洹水》:“今池林絶灭,略无遗跡矣。”宋苏轼《渚宫》诗:“谁能为我访遗迹,草中应有湘东碑。”宋苏辙《中秋见月寄子瞻》诗:“黄楼未成河已退,空有遗蹟令人看。”元虞集《舒城县学明伦堂记》:“昔贤名人遗蹟,足以风动其人。”明谢肇淛《五杂俎·物部二》:“此木殊方不可知,以余所经他处,未有见之者,亦圣贤之遗跡也。”明沉德符《野获编·历法·日圭同异》:“登封县有观象、测景二臺,乃周公营洛邑时,手建遗蹟,其土圭表漏尚存。”清曾国藩《金陵湘军陆师昭忠祠记》:“乃遍行营垒,周视所开地道,览战争之遗蹟。”杨朔《永定河纪行》:“在翠微峰下,有一处古代遗迹,题做‘冰川擦痕’。”犹遗墨。《北史·崔宏传》:“﹝崔宏﹞尤善草隶,为世摹楷,行押特尽精巧,而不见遗迹。”《南史·陈始兴王伯茂传》:“时军人於丹徒盗发晋郗曇墓,大获晋右军将军王羲之书及诸名贤遗跡。”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杜羔﹞忽覩屋柱烟煤之下,见字数行,拂而视之,乃其父遗跡。”宋王谠《唐语林·伤逝》作“遗迹”。宋苏轼《墨宝堂记》:“毗陵人张君希元,家世好书,所蓄古今人遗跡至多。”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艺文赏鉴》:“国亡,遗跡悉归上都,流传人间者不过残縑片幅耳。”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七:“唐李石《续博物志》:陶隐居书自奇,世传画板帖及焦山《瘞鹤铭》,皆其遗迹。”谓行人遗弃脚印,毫不在意。比喻极端鄙视。《国语·楚语下》:“灵不顾於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韦昭注:“灵王不君,罢弊楚国,三军叛之,如行人之遗弃其迹。”《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不念擕手好,弃我如遗跡。”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序》:“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捨资财若遗跡。”《北史·隋宗室诸王传论》:“变本宗如反掌,弃慈母若遗迹。”谓忘乎形迹。《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寄通灵臺之下,遗跡江湖之上。”李善注:“《庄子》曰:‘鱼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术。’郭象曰:‘各自足,故相忘也。’今引‘江湖’,唯取‘相忘’之义也。”张铣注:“遗跡,谓心相知而跡相忘也。”一本作“遗迹”。见“遗迹”。

汉语大词典亦作“遗迹”。亦作“遗迹”。(1).指留下的脚印。《晋书·卫恒传》:“邕(蔡邕)作《篆势》曰:‘鸟遗迹,皇颉循。’”唐柳宗元《禅堂》诗:“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迹。”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一章第四节:“周公告诫成王说:‘整顿你的军队,踏着禹的遗迹,走遍天下,直到海外,没有人不降服。’”(2).指古代或旧时代的人和事物遗留下来的痕迹。汉王粲《赠文叔良》诗:“先民遗迹,来世之矩。”《三国志·吴志·陆胤传》:“胤天资聪朗,才通行絜,昔历选曹,遗迹可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洹水》:“今池林绝灭,略无遗迹矣。”宋苏轼《渚宫》诗:“谁能为我访遗迹,草中应有湘东碑。”宋苏辙《中秋见月寄子瞻》诗:“黄楼未成河已退,空有遗迹令人看。”元虞集《舒城县学明伦堂记》:“昔贤名人遗迹,足以风动其人。”明谢肇浙《五杂俎·物部二》:“此木殊方不可知,以余所经他处,未有见之者,亦圣贤之遗迹也。”明沈德符《野获编·历法·日圭同异》:“登封县有观象、测景二台,乃周公营洛邑时,手建遗迹,其土圭表漏尚存。”清曾国藩《金陵湘军陆师昭忠祠记》:“乃遍行营垒,周视所开地道,览战争之遗迹。”杨朔《永定河纪行》:“在翠微峰下,有一处古代遗迹,题做‘冰川擦痕’。”(3).犹遗墨。《北史·崔宏传》:“﹝崔宏﹞尤善草隶,为世摹楷,行押特尽精巧,而不见遗迹。”《南史·陈始兴王伯茂传》:“时军人于丹徒盗发晋郗昙墓,大获晋右军将军王羲之书及诸名贤遗迹。”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杜羔﹞忽睹屋柱烟煤之下,见字数行,拂而视之,乃其父遗迹。”宋王谠《唐语林·伤逝》作“遗迹”。宋苏轼《墨宝堂记》:“毗陵人张君希元,家世好书,所蓄古今人遗迹至多。”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艺文赏鉴》:“国亡,遗迹悉归上都,流传人间者不过残缣片幅耳。”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七:“唐李石《续博物志》:陶隐居书自奇,世传画板帖及焦山《瘗鹤铭》,皆其遗迹。”(4).谓行人遗弃脚印,毫不在意。比喻极端鄙视。《国语·楚语下》:“灵不顾于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韦昭注:“灵王不君,罢弊楚国,三军叛之,如行人之遗弃其迹。”《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序》:“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北史·隋宗室诸王传论》:“变本宗如反掌,弃慈母若遗迹。”(5).谓忘乎形迹。《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寄通灵台之下,遗迹江湖之上。”李善注:“《庄子》曰:‘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郭象曰:‘各自足,故相忘也。’今引‘江湖’,唯取‘相忘’之义也。”张铣注:“遗迹,谓心相知而迹相忘也。”一本作“遗迹”。

国语辞典前人所遗留的陈迹。遗迹[yíjī]⒈前人所遗留的陈迹。引《文选·王粲·赠文叔良诗》:「先民遗迹,来世之矩。」《红楼梦·第二回》:「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近古迹⒉心相知而迹相忘。引《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寄通灵台之下,遗迹江湖之上。」⒊比喻弃而不顾。引《国语·楚语下》:「灵不顾于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

辞典修订版前人所遗留的陈迹。《文选.王粲.赠文叔良诗》:「先民遗迹,来世之矩。」《红楼梦.第二回》:「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心相知而迹相忘。《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寄通灵台之下,遗迹江湖之上。」比喻弃而不顾。《国语.楚语下》:「灵不顾于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

辞典简编版前人所遗留的陈迹。 【造句】北京有许多遗迹,参加包括故宫,长城等。

英语vestigetracesvestigialhistoric siterelicremainsruinsrelique

法语traces, souvenirs laissés par les anciens、vestiges du passé、reliques du passé、ruines

其他释义1.亦作'遗迹'。亦作'遗迹'。2.指留下的脚印。3.指古代或旧时代的人和事物遗留下来的痕迹。4.犹遗墨。5.谓行人遗弃脚印,毫不在意。比喻极端鄙视。6.谓忘乎形迹。

遗迹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 遗址 古迹 陈迹 事迹 奇迹 遗产 印痕

遗迹造句更多 >>

1.战乱后,圆名园遗迹荡然无存,他不禁感慨系之。

2.生命是蜡烛,一点一点地燃烧,等到燃尽的时候,不留下一点遗迹

3.我们明知故犯地毁坏了一处可能的历史遗迹

4.习惯了陪你孤单陪你寂寞陪你不说话。陪你站在山坡上看着荒草蔓延成遗迹一样的大海。

5.中国的长城是举世无双的历史遗迹

6.仰风流于遗迹万古清高。

7.如果是历史遗迹,你是想写这些历史遗迹背后的故事呢,还是这些遗迹遗留下来带给你什么启示,或是与现在的社会联系起来,谈谈现在社会阴暗面的东西,不过不能太过,老师讨厌消极的文章。

8.开封是七朝古都,有许多的历史遗迹,值得一看。

9.经过战乱,名园遗迹荡然无存,不禁感慨系之。

10.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风流于遗迹,万古清高。

字义分解

读音:yí,wèi

[yí]

[ yí ]

1.遗失。

2.遗失的东西:路不拾~。

3.遗漏:~忘。补~。

4.留下:~迹。~憾。不~余力。

5.专指死人留下的:~容。~嘱。~著。

6.排泄大小便或精液(多指不自主的):~矢。~尿。~精。

[ wèi ]

赠与;送给:~之千金。

读音:jì

[jì]

1.留下的印子;痕迹:足~。血~。笔~。踪~。

2.前人遗留的事物(主要指建筑或器物):古~。陈~。事~。史~。

3.形迹:~近违抗(行动近乎违背、抗拒上级指示)。

遗迹相关成语

遗迹相关词语

关于遗迹的诗词更多 >>

解释包含遗迹的单词更多 >>

上一个:屈迹

下一个:綦迹

相关推荐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1、进入页面;2、修改密码;3、填报须知;4、查看个人基本信息;5、志愿类别选择;6、填写志愿和修改志愿;7、填写或修改志愿结束后,单击页面底部的[保存并提交]按钮,则所填写的志愿数据将得到保存,保存即表示该批次志愿已经提交。

分享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