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渠
【拼音】:fù mín qú
【注音】:ㄈㄨˋㄇ一ㄣˊㄑㄨˊ
【结构】:富(上下结构)民(独体结构)渠(上下结构)
词语解释隋开皇初开漕渠,太监郭衍兴工引渭水,经大兴城至潼关,长四百多里,通漕运,名富民渠。见《隋书.郭衍传》。一说,宇文恺主持此事,渠名广通渠。见《隋书.食货志》及《宇文恺传》。富民渠[fùmínqú]⒈隋开皇初开漕渠,太监郭衍兴工引渭水,经大兴城至潼关,长四百多里,通漕运,名富民渠。见《隋书·郭衍传》。一说,宇文恺主持此事,渠名广通渠。见《隋书·食货志》及《宇文恺传》。
基础解释为隋开皇初开漕渠,太监郭衍兴工引渭水,经大兴城至潼关,长四百多里,通漕运,名富民渠。
引证解释⒈隋开皇初开漕渠,太监郭衍兴工引渭水,经大兴城至潼关,长四百多里,通漕运,名富民渠。见《隋书·郭衍传》。一说,宇文恺主持此事,渠名广通渠。见《隋书·食货志》及《宇文恺传》。
网络解释富民渠富民渠,隋开皇初开漕渠,太监郭衍兴工引渭水,经大兴城至潼关,长四百多里,通漕运名富民渠。
网友释义富民渠,隋开皇初开漕渠,太监郭衍兴工引渭水,经大兴城至潼关,长四百多里,通漕运名富民渠。
汉语大词典隋开皇初开漕渠,太监郭衍兴工引渭水,经大兴城至潼关,长四百多里,通漕运,名富民渠。见《隋书·郭衍传》。一说,宇文恺主持此事,渠名广通渠。见《隋书·食货志》及《宇文恺传》。
其他释义1.隋开皇初开漕渠,太监郭衍兴工引渭水,经大兴城至潼关,长四百多里,通漕运,名富民渠。见《隋书.郭衍传》。一说,宇文恺主持此事,渠名广通渠。见《隋书.食货志》及《宇文恺传》。
读音:fù
[fù]
(1)(形)财产多(跟‘贫’‘穷’相对)
(2)(名)资源;财产:~源|财~。
(3)(形)丰富;多:~饶|~于养分。
(4)(Fù)姓。
读音:mín
[mín]
(1)(名)人民:~办|~变|~兵|吊~代罪|劳~伤财|全~皆兵。
(2)(名)某族的人:藏~|回~。
(3)(名)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农~|渔~|牧~。
(4)(名)民间:~歌|~谣。
(5)(名)非军人;非军事的:军~团结|拥政爱~。
读音:qú
[qú]
1. 水道,特指人工开的河道或水沟:渠道(亦指途径,门路)。沟渠。
2. 大:渠帅。渠魁(首领)。
3. 方言,他:渠侬(他,他们)。渠辈。
4. 车辋,古代车轮的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