钲鼓
【拼音】:zhēng gǔ
【结构】:钲(左右结构)鼓(左右结构)
【简体】:钲鼓
【繁体】:鉦鼓
【拼音】:zhēng gǔ
词语解释1.钲和鼓。古代行军或歌舞时用以指挥进退﹑动静的两种乐器。2.并称以言兵事。钲鼓[zhēnggǔ]⒈钲和鼓。古代行军或歌舞时用以指挥进退、动静的两种乐器。⒉并称以言兵事。
引证解释⒈钲和鼓。古代行军或歌舞时用以指挥进退、动静的两种乐器。引《汉书·平帝纪》:“遣执金吾候陈茂假以鉦鼓,募汝南、南阳勇敢吏士三百人。”《新唐书·南蛮传下·骠》:“每拜跪,节以鉦鼓……歌已,俯伏,鉦作,復揖舞。”金师拓《游同乐园》诗:“可怜欢乐极,鉦鼓散云和。”姚华《曲海一勺·骈史下》:“或壮丽而为江山,或喧闐而为鉦鼓。”⒉并称以言兵事。引《汉书·东方朔传》:“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鉦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
网络解释钲鼓钲鼓,汉语词汇。
释义1、是钲和鼓,指古代行军或歌舞时用以指挥进退、动静的两种乐器;2、是并称以言兵事。
网友释义钲鼓,读音zhēnggǔ,汉语词语,意思为并称以言兵事。
汉语大词典(1).钲和鼓。古代行军或歌舞时用以指挥进退、动静的两种乐器。《汉书·平帝纪》:“遣执金吾候陈茂假以钲鼓,募汝南、南阳勇敢吏士三百人。”《新唐书·南蛮传下·骠》:“每拜跪,节以钲鼓……歌已,俯伏,钲作,复揖舞。”金师拓《游同乐园》诗:“可怜欢乐极,钲鼓散云和。”姚华《曲海一勺·骈史下》:“或壮丽而为江山,或喧阗而为钲鼓。”(2).并称以言兵事。《汉书·东方朔传》:“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
国语辞典古代行军时,击鼓表前进,敲钲表停止。故用钲鼓比喻军事。钲鼓[zhēnggǔ]⒈古代行军时,击鼓表前进,敲钲表停止。故用钲鼓比喻军事。引《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
辞典修订版古代行军时,击鼓表前进,敲钲表停止。故用钲鼓比喻军事。《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
1.在一间布满烛台、梵钟、钲鼓等法器的屋子里,一位身着绛红色对襟宽腰分体藏袍的壮年僧人正低眉垂目,盘膝而坐,木鱼和着梵唱。
2.严夜警,铜莲漏迟迟。清禁肃,森陛戟,羽卫俨皇闱。角声励,钲鼓攸宜。金管成雅奏,逐吹逶迤。荐苍璧,郊祀神祗。属景运纯禧。京坻丰衍,群材乐育,诸侯述职,盛德服蛮夷。www.chazidian.com/zj-183996/查字典造句
3.严夜警,铜莲漏迟迟。清禁肃,森陛戟,羽卫俨皇闱。角声励,钲鼓攸宜。金管成雅奏,逐吹逶迤。荐苍璧,郊祀神祗。属景运纯禧。京坻丰衍,群材乐育,诸侯述职,盛德服蛮夷。[查字典www.chazidian.com/zj-183996/造句]
读音:zhēng,zhèng
[zhēng]
[ zhēng ]1. 古代的一种乐器,用铜做的,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
[ zhèng ]1. 化学元素“镄”的旧称。
读音:gǔ
[gǔ]
(1)(名)(~儿)打击乐器;多为圆桶形或扁圆形;中间空;一面或两面蒙着皮革:铜~|手~|大~|花~。
(2)(名)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石~|蛙~|耳~。
(3)(动)使某些乐器或东西发出声音;敲:~琴|~掌。
(4)(动)用风箱等扇(风):~风。
(5)(动)发动;振奋:~动|~励|~舞|~起勇气|~足干劲。
(6)(动)凸起;涨大:他~着嘴半天没出声|口袋装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