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勋复辟
【拼音】:zhāng xūn
词语解释张勋拥立溥仪复辟的事件。1917年,安徽督军张勋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从徐州率兵入京,解散国会,逼走黎元洪。7月1日与康有为拥立十二岁的清废帝溥仪复辟,恢复清朝官制,自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遭到全国人民反对。段祺瑞组织“讨逆军”在马厂誓师。12日,张勋兵败逃走,复辟闹剧破灭。⒈张勋拥立溥仪复辟的事件。1917年,安徽督军张勋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从徐州率兵入京,解散国会,逼走黎元洪。7月1日与康有为拥立十二岁的清废帝溥仪复辟,恢复清朝官制,自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遭到全国人民反对。段祺瑞组织“讨逆军”在马厂誓师。12日,张勋兵败逃走,复辟闹剧破灭。
法语Restauration mandchoue de 1917
网友释义丁巳复辟,又称张勋复辟、溥仪复辟,是民国六年(1917年,丁巳年)6月,张勋利用黎元洪与段祺瑞的矛盾,率5000“辫子兵”,借“调停”为名于6月14日进北京。急电各地清朝遗老进京,“襄赞复辟大业”,拥戴已退位的清末代皇帝溥仪复辟。6月30日,张勋在清宫召开“御前会议”,于7月1日撵走黎元洪,把12岁的溥仪抬出来宣布复辟,改称此年为宣统九年,通电全国改挂龙旗,自任首席内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康有为被封为“弼德院”副院长。张勋复辟是指由张勋一手策划,于1917年(民国六年)7月拥护清朝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的政变,前后历时共十二天。因发生在丁巳年,亦称丁巳复辟。复辟消息传出后,孙中山在上海...
1.而在第二年的张勋复辟运动中,孔令贻也通电赞颂复辟运动是“日月重光”,并要为张勋建生祠。
2.张勋复辟失败,自然牵累到他的生祠。
3.本文将谈到的两场帝制,指的是洪宪帝制、张勋复辟;两场运动,指的是反“二十一条”运动、五四运动。查字典www.chazidian.com造句张勋复辟造句
读音:zhāng
[zhāng]
1. 开,展开:张开。张目(a.睁大眼睛;b.助长某人的声势称“为某人张张”)。张榜。铺张。张灯结彩。纲举目张。
2. 商店开业:开张。
3. 拉紧:紧张。张力。
4. 扩大,夸大:夸张。
5. 放纵,无拘束:乖张。嚣张。
6. 料理,应酬:张罗。
7. 惊惶,慌忙:张惶失措。
8. 看,望:张望。
9.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10. 量词:一张纸。三张桌子。几张嘴。两张弓。
11. 姓。
读音:xūn
[xūn]
(名)功勋。
读音:fù
[]
(1)(动)重复:~写|~制。
(2)(形)繁复:~姓|~分数|~比例。
(3)(动)转过去或转回来:反~无常|翻来~去|循环往~。
(4)(动)回答;答复:~信|请即电~。也作覆。
(5)(动)恢复:光~|收~|~婚。
(6)(动)报复:~仇。
(7)(副)再;又:旧病~发|死灰~燃|死而~苏|一去不~返。
读音:bì,pī,pì
[]
[ bì ]1.君主:复~。
2.姓。
3.排除:~邪。
4.同“避”。
5.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举(征召和荐举)。
[ pì ]1.透彻:精~。透~。
2.驳斥或排除(不正确的言论或谣言):~谣。~邪说。
3.法律;法:大~(古代指死刑)。
[ pī ][辟头](pī tóu)同“劈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