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耕水种
【拼音】:huǒ gēng shuǐ zhòng
【注音】:ㄏㄨㄛˇㄍㄥㄕㄨㄟˇㄓㄨㄥˋ
【词性】:成语。
【简体】:火耕水种
【繁体】:火耕水種
词语解释犹言火耕水耨。火耕水种[huǒgēngshuǐzhòng]⒈犹言火耕水耨。
引证解释⒈犹言火耕水耨。参见“火耕水耨”。引晋陆云《答车茂安书》:“遏长川以为陂,燔茂草以为田,火耕水种,不烦人力。”
综合释义耨:除草。古代一种原始耕种方式。火耕水种[huǒgēngshuǐzhòng]修订本参考资料:先用水烧去林木野草,再引水灌溉,种植农作物的耕种方式。见「火耕水耨」条。晋.陆云.答车茂安书:「遏长川以为陂,燔茂草以为田,火耕水种,不烦人力。」
汉语大词典犹言火耕水耨。晋陆云《答车茂安书》:“遏长川以为陂,燔茂草以为田,火耕水种,不烦人力。”参见“火耕水耨”。《汉语大词典》:火耕水耨 拼音:huǒgēngshuǐnòu古代一种耕种方法。烧去杂草,灌水种稻。《史记·平准书》:“江南火耕水耨,令饥民得流就食江淮閒。”裴骃集解引应劭曰:“烧草,下水种稻。草与稻并生,高七八寸,因悉芟去,复下水灌之,草死,独稻长,所谓火耕水耨也。”《晋书·食货志》:“预又言:诸欲修水田者,皆以火耕水耨为便。”南朝陈徐陵《欧阳頠德政碑》:“公乃务是民天,敦其分地,火耕水耨,弥亘原野。”《通典·食货二》:“江西良田旷废未久,火耕水耨,为功差易。”
国语辞典先用水烧去林木野草,再引水灌溉,种植农作物的耕种方式。参见「火耕水耨」条。火耕水种[huǒgēngshuǐzhòng]⒈先用水烧去林木野草,再引水灌溉,种植农作物的耕种方式。参见「火耕水耨」条。引晋·陆云〈答车茂安书〉:「遏长川以为陂,燔茂草以为田,火耕水种,不烦人力。」成语解释火耕水种
辞典修订版先用水烧去林木野草,再引水灌溉,种植农作物的耕种方式。参见「火耕水耨」条。晋.陆云〈答车茂安书〉:「遏长川以为陂,燔茂草以为田,火耕水种,不烦人力。」
成语词典版修订本参考资料:先用水烧去林木野草,再引水灌溉,种植农作物的耕种方式。见「火耕水耨」条。晋.陆云.答车茂安书:「遏长川以为陂,燔茂草以为田,火耕水种,不烦人力。」
出处《史记·平准书》:“江南火耕水耨,令饥民得流就食江淮间,欲留,留处。晋·陆云《答车茂安书》:“遏长川以为陂,燔茂草以为田,火耕水种,不烦人力。”
其他释义耨:除草。古代一种原始耕种方式。
读音:huǒ
[huǒ]
(1)(~儿)物体燃烧时所发的光和焰。
(2)指枪炮弹药:~器|~力|军~|走~。
(3)火气:上~|败~。
(4)形容红色:~红|~鸡。
(5)比喻紧急:~速|~急。
(6)(~儿)比喻暴躁或愤怒:~性|冒~|心头~起。
(7)同“伙”。
(8)(Huǒ)姓。
读音:gēng
[gēng]
(动)用犁把田里的土翻松:~田|~种|春~|精~细作。
读音:shuǐ
[shuǐ]
(1)(名)水。
(2)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结合而成的;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无色、无臭、无味的液体。
(3)河流:汉~。
(4)指江、河、湖、海、洋:~上人家。
(5)(~儿)稀的汁:药~。
(6)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外~。
(7)指洗的次数:这衣裳洗几~也不变色。
(8)姓。
读音:zhǒng,zhòng,chóng
[zhòng]
[ zhǒng ]1. 生物在生态和形态上具有不同特点的分类的基本单位:物种。种差(chā)。
2. 植物果实中能长成新植物的部分,又泛指生物传代繁殖的物质:种子。种禽。种畜。撒种。配种。
3. 具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人种。种族。
4. 量词,表示类别、式样:种种。两种人。
5. 指胆量或骨气:有种。没种。
[ zhòng ]1. 把种子或幼苗等埋在泥土里使生长:种地。栽种。
[ chóng ]1. 姓。如宋代有种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