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
【拼音】:kē jǔ kǎo shì
【注音】:ㄎㄜㄐㄨˇㄎㄠˇㄕˋ
【繁体】:科舉考試
词语解释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及受中国影响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考试[kējǔkǎoshì]⒈隋唐以来封建王朝设科取士而定期举行的中央或地方级考试。
引证解释⒈隋唐以来封建王朝设科取士而定期举行的中央或地方级考试。引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四:“在当时,读书人总是要参加科举考试的,我虽然对科举考试已经没有什么兴趣,也不得不去参加。”
汉语大词典隋唐以来封建王朝设科取士而定期举行的中央或地方级考试。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四:“在当时,读书人总是要参加科举考试的,我虽然对科举考试已经没有什么兴趣,也不得不去参加。”
英语imperial competitive examination
其他释义1.隋唐以来封建王朝设科取士而定期举行的中央或地方级考试。
1.只不过,这个世界考功名的方式,和白一凡记忆中的科举考试截然不同,不考经史子集,不考诗词歌赋,不考策论时文,不考八股文章。
2.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
3.自隋唐以来,中举被称为“蟾宫折桂”,“桂林一枝”成为出类拔萃的代名词,科举考试称为“桂科”。
4.因此,当隋唐时期开始以统一的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员的时候,这一新的选才制度对天下的读书人来说,不啻"再生父母"。
5.摘要:清代诗人黄仲则,生平屡遭不幸,科举考试接连败北,诗作时有凄凉之音,以致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黄是一个落魄失意、孤苦伶仃的诗人。
6.后来,郑板桥得到富商资助,参加科举考试,最终考取科名,并回来迎娶饶五娘。
7.无论你皇帝贴不贴黄榜,科举考试都是要进行的。
8.有一年,他去参加科举考试。发榜之后,孙山榜上有名,但是排在最后一位。
9.蒙古贵族起于漠北,不重视科举,灭金后,只举行过一次科举考试,此后废除科举近八十年,彻底断绝了儒生的仕进之途。
10.于此配套的是他规定科举考试不再以朱熹的注释为标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要求统一答案。
读音:kē
[kē]
(1)(名)学术或业务的类别:~目|文~|理~|牙~|眼~。
(2)(名)行政机关或某些机构的行政部门按工作性质分设的单位:秘书~|财务~。
(3)(名)生物学上指同一目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再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科。如松柏目有松科、杉科、柏科等。
(4)(动)〈书〉判定(刑罚):~以罚金。
(5)(名)古装戏曲剧本中;指示角色表演动作时的用语;如笑科、饮酒科等。
读音:jǔ
[jǔ]
(1)(动)往上托;往上伸:~重|~手|高~着红旗。
(2)(动)举动:义~|壮~|一~一动|一~两得。
(3)(动)兴起:义~|~兵|~火。
(4)(动)〈书〉生(孩子):~一男。
(5)(动)推选;选举:推~代表|公~他做学习组长。
(6)(名)举人的简称:中~|武~。
(7)(动)提出:~例。
(8)(副)〈书〉全:~座(所有在座的人)|~国欢腾|~世闻名。
读音:kǎo
[kǎo]
(1)(动)考试:期~|他~上大学了。
(2)(动)检查:~察|~勤。
(3)(动)推求;研究:思~|~古。
(4)(名)(死去的)父亲:先~|如丧~妣(像死了父母一般)。
读音:shì
[shì]
(1)(动)试验;尝试:~行|~制。
(2)(名)考试:~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