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儿
【拼音】:niǎn ér
【注音】:ㄋ一ㄢˇㄦˊ
【结构】:捻(左右结构)儿(独体结构)
【简体】:捻儿
【繁体】:捻兒
词语解释捻儿niǎnér。(1)用来点灯、点烟斗、点火的小纸、棉捻。(2)经捻或纺在一起的一束纤维,常用棉纱做,利用毛细作用吸油燃烧。捻儿[niǎnér]⒈见“捻子”。
基础解释搓揉成条的东西。
引证解释⒈见“捻子”。
综合释义见“捻子”。捻儿[niǎnér]搓揉成条的东西。如:「纸捻儿」、「灯捻儿」。也称为「筒子」、「捻子」。
汉语大词典见“捻子”。《汉语大词典》:捻子(撚子) 拼音:niǎnzǐ(1).清代中叶后,在安徽、江苏北部和山东、河南等边境的农民反压迫武装。《官场现形记》第十六回:“庄大老爷说:‘当过捻子的人,你知道他是甚么出身?’”《〈捻军故事集〉前言》:“这些故事满腔激情地描绘了捻军英雄斗争的业绩和胜利,歌唱了他们的正义和力量。”凌力《星星草》第四章二:“说僧王,道僧王,僧王是个纸糊将,遇到捻子吓破胆,遇到遵王狗命丧!”(2).用纸、纱等做成的条形或带状物。多作点燃或引火用。李劼人《大波》第一部第五章:“拿几根纸捻子来,我要吃烟!”郭澄清《大刀记》第十九章:“你们不缴枪,我们就困你个油尽捻子干。”顾笑言《你在想什么》四:“这时,房栓已经把捻儿点着了。”撚子:用纸搓成的条状物或用线织成的带状物。沈从文《生》:“老头子把那捐条搓成一根捻子,插在耳朵边。”
国语辞典搓揉成条的东西,如:「纸捻儿」、「灯捻儿」。捻儿[niǎnr(变)niǎr]⒈搓揉成条的东西。例如:「纸捻儿」、「灯捻儿」。
辞典修订版搓揉成条的东西,如:「纸捻儿」、「灯捻儿」。也称为「筒子」、「捻子」。
其他释义1.见'捻子'。
1.八戒没法,就卷个纸捻儿,往鼻孔里捅了捅,打几个喷嚏,眼泪真个就哗哗流了出来,边哭边数黄道黑,如同死了亲人一般。
2.“尽管如此,爵士夫人的装模作样和大恩大德还是没法儿把我们挡在埃塞克斯之外。”罗伯特说道,随手把信纸捻成供他那海泡石大烟斗点火的纸捻儿。
3.梁好长得很招人爱。稀稀拉拉几绺黄头发,随意贴在她那高高的脑门上。天热时梳成辫子,活像两根炮竹捻儿。
4.出土的物品中有一件铜制的臂钏,将臂钏打开后,在里面发现了一个纸捻儿,展开之后,就是这件经。
5.到了下午,传承人将灯盏在灯山楼内的层层木架上摆出花边儿和吉祥字样,再把浸泡麻油的灯捻儿逐一插入摆好的灯盏内,然后将拎油壶为灯盏注油。
6.往外一拽,原来是灯捻儿!再到夏天,天气又热又闷,虽然高粱米、小米生虫子了,但那也吃光了。
7.我常想,自己残缺的肢体、剩余的生命,就像灯捻儿上剩下的油,与其被挥发,不如燃烧自己,照亮周围。
8.我把马灯捻儿捻高,低着头走进洞。
9.就在他用力撬动的时候,院内那盏油灯一下子暗了下来,他用柴棍儿拨了一下灯捻儿,灯又亮了起来。
10.进屋后,一脸怒气的刘志二话不说,从衣袋里拿出打火机,又从纸袋里掏出礼花弹,当即点燃了一根药捻儿。
读音:niǎn
[niǎn]
1. 用手指搓转(
):捻麻绳。2. 搓成的条状物:灯捻儿。
读音:ér
[ér]
(1)(名)小孩子:小~。
(2)(名)男孩子:~子。
(3)(名)年轻的人(多指青年男子):健~。
(4)(助)词尾:火~。
(5)(名)周朝国名;在今山东滕县东南。
(6)(名)姓。同“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