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秸
【拼音】:dòu jiē
【注音】:ㄉㄡˋㄐ一ㄝ
【结构】:豆(独体结构)秸(左右结构)
词语解释豆秸dòujié。(1)豆类植物的茎杆。豆秸[dòujié]⒈豆类植物的茎杆。英legumestraw;
基础解释豆类植物的茎杆。
引证解释⒈亦作“豆秸”。豆类作物脱粒后的茎。引宋苏轼《岐亭道上见梅花戏赠季常》诗:“野店初尝竹叶酒,江雪欲落豆秸灰。”宋陆游《宿村舍》诗:“土榻围炉豆秸暖,荻帘当户布机鸣。”端木蕻良《鴜鹭湖的忧郁》:“她的小手握着那豆秸是那样费劲,那样迟慢,一刀一刀不自然地割着。”
网络解释豆秸豆秸,读音dòujiē,汉语词语,豆类作物脱粒后的茎。
综合释义亦作“豆秸”。豆类作物脱粒后的茎。宋苏轼《岐亭道上见梅花戏赠季常》诗:“野店初尝竹叶酒,江雪欲落豆秸灰。”宋陆游《宿村舍》诗:“土榻围炉豆秸暖,荻帘当户布机鸣。”端木蕻良《鴜鹭湖的忧郁》:“她的小手握着那豆秸是那样费劲,那样迟慢,一刀一刀不自然地割着。”豆秸[dòujiē]豆秸是大豆经过晾晒后形成黄白颜色的大豆秸秆
汉语大词典亦作“豆秸”。豆类作物脱粒后的茎。宋苏轼《岐亭道上见梅花戏赠季常》诗:“野店初尝竹叶酒,江雪欲落豆秸灰。”宋陆游《宿村舍》:“土榻围炉豆秸暖,荻帘当户布机鸣。”端木蕻良《雌鹭湖的忧郁》:“她的小手握着那豆秸是那样费劲,那样迟慢,一刀一刀不自然地割着。”
英语haulm
其他释义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1.不同覆盖物下土壤蒸发量差异显著,白天影响蒸发量大小的覆盖物依次是草炭土、煤渣灰、裸地、对照、河沙、锯末、豆秸。
2.卢赵氏从大门外的柴堆上抱了一大抱豆秸,转身走回院子。
3.秋天被派去给各家拉豆秸,和宋鸭子一起装马车。
4.长期施用有机肥和大豆秸秆还田,不仅增加连作大豆白浆土中各形态氮含量,而且改变了土壤氮素组成。
5.秋收后要在上冻之前抓紧翻地,但如果忘记了把地里的豆秸拉走,那你的地还是翻不成。
6.潇潇洒洒,一似豆秸灰;密密层层,犹如柳絮舞。
7.与穿街过巷的汽车不同,火车远离街市与人群,窗外总是广袤原野,或绿,或黄,或有河流蜿蜒向晚,或有豆秸捆扎成一簇簇,躺在地头田间……无论哪一种风景,都永远有一棵树,远远地,孤独地站在车窗取景框里。
8.魏达看着约什给的草料,这些都是粗草料;基本上是一些干草以及玉米秸、麦秸、稻草、谷草、豆秸等和秕壳之类的。
读音:dòu
[dòu]
(1)(名)古代盛食物的器具;有点像带高座的盘。
(2)(名)(名)豆类植物的种子:绿~。
(3)(名)形状像豆的东西:花生~。
读音:jiē
[jiē]
(名)农作物脱粒后剩下的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