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翟
【拼音】:róng dí
【注音】:ㄖㄨㄥˊㄉ一ˊ
【结构】:戎(半包围结构)翟(上下结构)
词语解释见“戎狄”。戎翟[róngzhái]⒈见“戎狄”。
基础解释见“[[戎狄]]”。
引证解释⒈见“戎狄”。
汉语大词典见“戎狄”。《汉语大词典》:戎狄 拼音:róngdí亦作“戎翟”。古民族名。西方曰戎,北方曰狄。《诗·鲁颂·閟宫》:“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国语·周语上》:“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翟之间。”韦昭注:“翟,或作狄。”后以泛指西北少数民族。《汉书·匈奴传下》:“萧望之曰:‘戎狄荒服,言其来服荒忽无常,时至时去。’”宋范仲淹《奏陕西河北攻守等策》:“臣等闻三代以还,皆有戎狄之患,以至侵陵中国,被于渭洛。”
其他释义1.见'戎狄'。
读音:róng
[róng]
(1)(名)兵器;武器:兵~。
(2)(名)军事;军队:~马|~装。
(3)(名)我国古代称西方的民族。
(4)(名)姓。
读音:dí,zhái
[dí]
[ dí ]1. 长尾山雉(野鸡)。
2. 古代乐舞用的雉羽。
3. 古同“狄”,称中国北方的民族。
[ zhái ]1.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