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鲈
【拼音】:sōng jiāng
【结构】:松(左右结构)江(左右结构)鲈(左右结构)
【繁体】:松江鱸
词语解释见“松江鲈鱼”。松江鲈[sōngjiānglú]⒈见“松江鲈鱼”。
引证解释⒈见“松江鱸鱼”。
网络解释松江鲈松江鲈(TrachidermusfasciatusHeckel),头扁平,向后渐侧扁。头部有棱无棘,前鳃盖骨有4棘,上棘最大,上弯。背鳍连续,有一深凹。口大,上颌略长。颌骨、犁骨及腭骨均具绒毛状齿群。胸鳍下部鳍条不分支。腹鳍Ⅰ-4。鳃膜上有两橙色斜纹,酷似2片鳃叶,故有“四鳃鲈”之称。为近岸浅海鱼类,一般在与海相通的淡水河川区域生长育肥,性成熟后,降河入海产卵,幼鱼回到淡水河川中生活。黄、渤海和东海均有分布,为名贵的食用鱼类。
网友释义松江鲈(学名:Trachidermusfasciatus)是杜父鱼科、松江鲈属鱼类。体前部平扁,向后渐变细而侧扁。头大,宽而平扁,棘和棱均为皮膜所盖。吻宽而圆钝,背面中央圆突。鼻孔每侧2个,均有短管状突起。眼较小,上侧位。口大,前位。鳃盖骨具一纵棱。鳃孔宽大。体无鳞,被粒状和细刺状皮质突起。侧线平直,约具37个黏液孔。背鳍2个,微连,始于胸鳍基底上方。第一背鳍基底短,鳍棘细弱;第二背鳍基底长。臀鳍与第二背鳍相似,始于第二背鳍第四至第五鳍条下方。胸鳍宽大,圆形,末端伸越肛门,下部9~10鳍条不分支。腹鳍胸位。尾鳍后缘稍圆。头、体背部黄褐色,腹部灰白色,吻侧、眼下、眼间隔和头侧具暗色条纹。体侧具...
汉语大词典见“松江鲈鱼”。《汉语大词典》:松江鲈鱼(松江鲈鱼) 拼音:sōngjiānglúyú松江所产的鲈鱼。以四鳃著名,也称四鳃鲈。肉嫩味美。《后汉书·方术传下·左慈》:“操从容顾众宾客曰:‘今日高会,珍羞略备,所少吴松江鲈鱼耳。’”《太平御览》卷九三七引唐杜宝《大业拾遗录》:“六年,吴郡献松江鲈鱼乾脍,鲈鱼肉白如雪,不腥,所谓金齑玉鲙,东南之佳味也。”亦省称“松江鲈”、“松鲈”。金党怀英《黄弥守画吴江新霁图》诗:“中流水肥鱼逆上,受网应有松鲈鲜。”清王士禛《午食得鲈》诗:“蜃齑雁醢百不爱,缕鲙爱斫松江鲈。”
法语Trachidermus fasciatus
其他释义1.见'松江鲈鱼'。
1.西湖莼菜与松江鲈鱼并提“莼羹鲈脍”,在历史上有一段“莼鲈之思”的佳话——晋朝的张翰在洛阳做官,只因思念家乡的莼羹鲈脍,遂弃官归乡。
2.2万条松江鲈鱼夏花鱼种,开展规模化商品鱼养殖技术应用。https://www。chazidian。com/zj-241537/查字典造句
读音:sōng
[sōng]
(1)(名)松科植物总称:~科植物。
(2)(形)松散:~~垮垮。
(3)(动)使……松:~~腰带|~~琴弓。
(4)(形)经济宽裕:大手大脚;手~得很。
(5)(动)解开;放开:~手|~绑。
(6)(名)用鱼虾瘦肉等做成的绒状或碎沫状的食品:肉~|鱼~。
(7)姓。
读音:jiāng
[jiāng]
(1)(名)大河:长~|珠~|黑龙~。
(2)(名)指长江:~汉|~淮|~南|~左。
(3)(名)姓。
读音:lú
[]
(名)钙鱼;体侧扁;嘴大;鳞细;银灰色;背部和背鳍上有小黑斑。肉味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