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鼓而攻之
【拼音】:míng gǔ ér gōng zhī
词语解释⒈ 指宣布罪状,加以声讨。英:convictanddenounceinpublic;鸣鼓而攻之[mínggǔérgōngzhī]⒈指宣布罪状,加以声讨。英convictanddenounceinpublic;成语解释鸣鼓而攻之
高级汉语词典指宣布罪状,加以声讨
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其他释义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近义词 大张挞伐
1.唾弃自己的文化瑰宝是不智,否定自己的祖先是不孝,不智又不孝的行为,能不鸣鼓而攻之?五千年历史是我们的摇篮,绵邈博厚的文化传统是我呼吸的元素。
2.假如中间存在有关部门向恶行暗送秋波或作无力状,我们必须鸣鼓而攻之。
3.丧家狗的反差是如此之强烈,《丧家狗》一书,就像一块重型板砖,砸进泛着“孔子”、“儒家”、“国学”泡沫的思想池塘里,顿时鱼惊四起,鸣鼓而攻之。
4.当俞樾斥责章太炎的排满革命为“不忠不孝,非人类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之际,后者是索性写下《谢本师》断交的。
5.对于这些耻辱,如果听之任之而不鸣鼓而攻之,则是我们全社会的耻辱。
6.我读“论语”》刚一露头,就被“新儒家”们鸣鼓而攻之,这场气壮山河的“孔子保卫战”,据称已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7.他作恶多端,群众鸣鼓而攻之。
8.我们的母语,你为何充满仇恨轻则“鸣鼓而攻之”、“掀起大批判的高潮”,重则“食肉寝皮”、“打翻在在,踏上一脚,让你永世不得翻身”。
9.深圳梧桐山拟建老子文化园,恼了网民,鸣鼓而攻之。
10.他们大造舆论,为主子上台鸣鼓而攻之。
读音:míng
[míng]
(1)(动)(鸟兽或昆虫)叫:鸡~|蝉~。
(2)(动)发出声音;使发出声音:雷~|耳~。
(3)(动)表达;发表(情感、意见、主张):~谢|~冤。
读音:gǔ
[gǔ]
(1)(名)(~儿)打击乐器;多为圆桶形或扁圆形;中间空;一面或两面蒙着皮革:铜~|手~|大~|花~。
(2)(名)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石~|蛙~|耳~。
(3)(动)使某些乐器或东西发出声音;敲:~琴|~掌。
(4)(动)用风箱等扇(风):~风。
(5)(动)发动;振奋:~动|~励|~舞|~起勇气|~足干劲。
(6)(动)凸起;涨大:他~着嘴半天没出声|口袋装得~~的。
读音:ér
[ér]
1.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 连词(a.表平列,如“多而杂”。b.表相承,如“取而代之”。c.表递进,如“而且”。d.表转折,如“似是而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而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而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3. 表(从……到……):从上而下。
读音:gōng
[gōng]
(1)(动)攻打(跟‘守’相对):围~|~城|~下敌人的桥头堡。
(2)(动)对别人的过失、错误进行指责或对别人的议论进行驳斥:群起而~之。
(3)(动)致力研究;学习:他是专~地质学的。
读音:zhī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