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氐根
【拼音】:yú dī gēn
【注音】:ㄩˊㄉ一ㄍㄣ
【结构】:于(独体结构)氐(独体结构)根(左右结构)
【简体】:于氐根
【繁体】:于氐根
词语解释指汉末一支农民起义军首领的称号。于氐根[yúdīgēn]⒈指汉末一支农民起义军首领的称号。
引证解释⒈指汉末一支农民起义军首领的称号。引《后汉书·朱儁传》:“黄巾贼后,復有黑山、黄龙、白波、左校、郭大贤、于氐根……并起山谷閒,不可胜数。其大声者称雷公,骑白马者为张白骑,轻便者言飞燕,多髭者号于氐根,大眼者为大目,如此称号,各有所因。”李贤注:“《左氏传》曰:‘于思于思,弃甲復来。’杜预注云:‘于思,多鬚之貌也。’”
网络解释于氐根于羝根:
综合释义指汉末一支农民起义军首领的称号。《后汉书·朱儁传》:“黄巾贼后,復有黑山、黄龙、白波、左校、郭大贤、于氐根……并起山谷閒,不可胜数。其大声者称雷公,骑白马者为张白骑,轻便者言飞燕,多髭者号于氐根,大眼者为大目,如此称号,各有所因。”李贤注:“《左氏传》曰:‘于思于思,弃甲復来。’杜预注云:‘于思,多鬚之貌也。’”黄巾贼后所起匪贼多髭者之称。《后汉书·朱儁传》:「黄巾贼后,复有黑山、黄龙、白波、左校之徒,起山谷间,不可胜数。其大声者,称雷公;骑白马者,为张白骑;轻便者,言飞燕;多髭者,号于氐根;大眼者,为大目。如此称号,各有所因。」
汉语大词典指汉末一支农民起义军首领的称号。《后汉书·朱俊传》:“黄巾贼后,复有黑山、黄龙、白波、左校、郭大贤、于氐根……并起山谷閒,不可胜数。其大声者称雷公,骑白马者为张白骑,轻便者言飞燕,多髭者号于氐根,大眼者为大目,如此称号,各有所因。”李贤注:“《左氏传》曰:‘于思于思,弃甲复来。’杜预注云:‘于思,多须之貌也。’”
其他解释黄巾贼后所起匪贼多髭者之称。《后汉书·朱儁传》:「黄巾贼后,复有黑山、黄龙、白波、左校之徒,起山谷间,不可胜数。其大声者,称雷公;骑白马者,为张白骑;轻便者,言飞燕;多髭者,号于氐根;大眼者,为大目。如此称号,各有所因。」
其他释义1.指汉末一支农民起义军首领的称号。
读音:yú
[yú]
1. 介词
a.在,如“生于北京”
b.到,如“荣誉归于老师”
c.对,如“勤于学习”
d.向,如“出于自愿”
e.给,如“问道于盲”
f.自,从,如“取之于民”
g.表比较,如“重于泰山”
h.表被动,如“限于水平”
2. 后缀
a.在形容词后,如“疏于防范”
b.在动词后,如“属于未来
3. 姓。
读音:dī,dǐ
[dī]
[ dī ]1. 中国古代民族,居住在今西北一带,东晋时建立过前秦、后凉。
2.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 dǐ ]1. 根本。
读音:gēn
[gēn]
(1)(名)(~儿)高等植物的营养器官;分直根和须根两大类。根能够把植物固定在土地上;吸收土壤里的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有的根还能贮藏养料。
(2)(名)比喻子孙后代。
(3)(名)方根的简称。
(4)(名)代数方程的解。
(5)(名)化学上指带电的基:氨~|硫酸~。
(6)(名)(~儿)物体的下部或某部分和其他东西连着的地方:耳~|舌~|墙~|~基|~底。
(7)(名)(~儿)事物的本原;人的出身底细:祸~|刨~问底|我们是老街坊;彼此都知~知底。
(8)(副)根本地;彻底:~究|~治|~绝。
(9)(名)依据;作为根本:~据|无~之谈。
(10)(~儿)(量)用于细长的东西:两~筷子|一~无缝钢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