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之舌
【拼音】:sān cùn zhī shé
【注音】:ㄙㄢㄘㄨㄣˋㄓㄕㄜˊ
【词性】:成语。
【简体】:三寸之舌
【繁体】:三寸之舌
词语解释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⒈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综合释义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他凭着~,使许多人听信了他的谎言。
网友释义三寸之舌(sāncùnzhīshé)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通畅用来形容人善于辩论,据理力争。
国语辞典形容能言善道,长于言辞的口才。《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彊于百万之师。」汉.扬雄〈解?〉:「掉三寸之舌,建不拔之策。」也作「三寸不烂之舌」、「三寸舌」。三寸之舌[sāncùnzhīshé]⒈形容能言善道,长于言辞的口才。汉·扬雄〈解?〉:「掉三寸之舌,建不拔之策。」也作「三寸不烂之舌」、「三寸舌」。引《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彊于百万之师。」成语解释三寸之舌
辞典修订版形容能言善道,长于言辞的口才。《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汉.扬雄〈解?〉:「掉三寸之舌,建不拔之策。」也作「三寸不烂之舌」、「三寸舌」。
成语词典版01.《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源)02.《隋唐演义.第四一回》:「全凭弟三寸之舌,用一夕话,务要说他来同事,方见平昔间交情。」
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近义词 三寸不烂之舌
1.这颍川里谁又能要我郭嘉如何?不是嘉自傲,就凭郭嘉这三寸之舌便足矣,何况有文若照拂,你留下的诸多后手也不是摆着无用的。
2.新的一年,我一如既往的二话不说经三寸之舌,送你四季平安,助你五谷丰登,借你六六顺意,享有七星高照,总是八九不离十,万事大吉!
3.他凭三寸之舌说服了班主任。
4.一言定邦,一言安邦,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话用在凤轻尘身上,最是恰当不过。
5.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6.公子但可放心,纵然苏醒心有余虑,我也可施展三寸之舌将其说服!
7.诸葛亮在东吴,凭借三寸之舌,说服东吴君臣,完成了联吴抗曹的重任。
8.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9.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10.没有势力,纵是舌灿莲花,口吐金莲,不过是三寸之舌,又有何人有心将心托付?萧楚明白这一点,所以,他需要一气冲向权利皇冠的巅峰。
读音:sān
[sān]
(1)(量)数目;二加一后所得。
(2)(量)表示多数或多次:~番五次。
读音:cùn
[cùn]
(1)(量)长度单位:一~。
(2)(形)形容极短或极小:~步难行。
(3)姓。
读音:zhī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读音:shé
[shé]
(1)(名)舌头。
(2)(名)像舌头的东西:火~。
(3)(名)铃或铎中的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