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鼓
【拼音】:dōng běi
【简体】:东北大鼓
【繁体】:東北大鼓
词语解释东北大鼓Dōngběidàgǔ。(1)曲艺中大鼓的一种。也叫辽宁大鼓。东北大鼓[dōngběidàgǔ]⒈曲艺中大鼓的一种。也叫辽宁大鼓。英story-tellingwithdrumaccompanimentinthechinesenortheasternregion;
网络解释东北大鼓东北大鼓是流行于中国东北地区(黑,吉,辽)的传统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民间传播的历史悠久,并一度盛行于沈阳,而沈阳于清末曾设奉天府,故曾有'奉天大鼓'之称。
网友释义东北大鼓因一度盛行于沈阳,而沈阳于清末曾设奉天府,故曾有“奉天大鼓”之称。民国十八年(1929年)奉天省改称辽宁省后,又曾称作“辽宁大鼓”。东北大鼓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演唱者一人操小三弦自行伴奏说唱,并在腿上绑缚“节子板”击节,也叫“弦子书”。东北大鼓融人了一些京剧、京韵大鼓和东北民歌的唱腔,曲调丰富,唱腔流畅,表现力较强。东北大鼓以说唱为主,内容大多取材于戏曲、小说和传奇故事,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2006年5月20日,东北大鼓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Ⅴ-6。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沈阳市公共文...
国语辞典一种流行于东北各地的曲艺。通常为一人击鼓板演唱,另外由二、三人分别以三弦、四胡等乐器伴奏,唱词基本为七字句,常用曲调有大口慢板、小口慢板、流水板、二六板等。东北大鼓[dōngběidàgǔ]⒈一种流行于东北各地的曲艺。通常为一人击鼓板演唱,另外由二、三人分别以三弦、四胡等乐器伴奏,唱词基本为七字句,常用曲调有大口慢板、小口慢板、流水板、二六板等。
其他释义1.曲艺中大鼓的一种。也叫辽宁大鼓。
1.东北大鼓是流行于中国东北地区的汉族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复州东北大鼓起源于京韵大鼓和山东大鼓,现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东北大鼓的唱腔是在弦子书、子弟书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乐亭大鼓、京韵大鼓及二人转逐渐形成的。查字典造句网www.chazidian.com/zj-19463/
读音:dōng
[dōng]
(1)(名)方向名;指日出的一边:~方。
(2)(名)主人;请客的人:房~。
(3)(名)姓。
读音:běi
[běi]
1. 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左手的一边,与“南”相对:北方。北辰(古书指北极星)。北上(古代以北为上,后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与“南下”相对)。北极星(出现在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人常靠它辨别方向)。北国(指中国北部)。
2. 打了败仗往回逃:败北。
读音:dà,dài
[]
[ dà ]1.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
2. 指大小的对比,比如: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
3.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大局。大众。
4. 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大高兴。
5. 年长,排行第一:老大。
6. 敬辞:大作。大名。大手笔。
7. 时间更远:大前年。
8. 〔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9. 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大概。大凡。
[ dài ]1. 〔大夫〕医生(“夫”读轻声)。
2. 〔大王〕戏曲、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王”读轻声)。
[ tài ]1. 古通“太”。
2. 古通“泰”。
读音:gǔ
[]
(1)(名)(~儿)打击乐器;多为圆桶形或扁圆形;中间空;一面或两面蒙着皮革:铜~|手~|大~|花~。
(2)(名)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石~|蛙~|耳~。
(3)(动)使某些乐器或东西发出声音;敲:~琴|~掌。
(4)(动)用风箱等扇(风):~风。
(5)(动)发动;振奋:~动|~励|~舞|~起勇气|~足干劲。
(6)(动)凸起;涨大:他~着嘴半天没出声|口袋装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