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
【拼音】:yù dá
【结构】:郁(左右结构)达(半包围结构)夫(独体结构)
【简体】:郁达夫
【繁体】:郁達夫
词语解释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⒈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1921年参与组织创造社。1922年回国,在大学任教。抗战时期去香港、南洋一带宣传抗日,后流亡印尼苏门答腊,遭日本宪兵杀害。著有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等。
网友释义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学日本,毕业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九月十七日,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岛丛林。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1983...
辞典修订版人名。(公元1896~1945)浙江富阳人。早年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习经济法政,曾先后任教北京、武汉、中山、安徽诸大学。抗战期间流寓南洋,胜利后为日军所害。着有小说《沉沦》、《屐痕处处》等。
法语Yu Dafu
其他释义郁达夫(1896-1945):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1921年参与组织创造社。1922年回国,在大学任教。抗战时期去香港、南洋一带宣传抗日,后流亡印尼苏门答腊,遭日本宪兵杀害。著有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等。
1.在此期间著有几部独幕剧和多幕剧,其中《夫人的肖像》是一部针砭艺术界右翼文人的作品,深受鲁迅和郁达夫等人的好评。
2.郁达夫的旧诗,情文相生,真挚动人。
3.郁达夫的小说理论最具现代性、先锋性,以重情感的真与美为轴心构建起浪漫抒情的“自叙传”小说理论体系。
4.郁达夫在《奇零集》中回忆“从前老和我谈及,他想把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来做一篇小说。
5.在传记文学的理论提倡方面,郁达夫具有文学自觉,主张把传记文学与史学彻底区别开来。
6.这种情感和行为显然具有消极性,这是郁达夫散文中不健康的内容,但却绝不是反动的内容,绝不是与时代思潮格格不入的情调。
7.他电邀郁达夫出任设计委员,进行“笔尖上的抗战”。
8.胡愈之是这样评价郁达夫的在中国文学历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9.郭沫若认为鲁迅的韧,闻一多的刚,郁达夫的卑以自牧是文坛三绝。
10.郁达夫用吴自牧的“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观殆无虚日”来概括杭州的城市性格和文化。
读音:yù
[yù]
(1)(形)香气浓厚:~烈。
(2)(形)(Yù)姓。
(3)(形)(草木)茂盛:~~葱葱|浓~|葱~。
(4)(形)(忧愁、气愤等)在心里积聚不得发泄:忧~|抑~|~闷。
读音:dá
[dá]
(1)(动)通;到:四通八~。
(2)(动)对事理认识得透彻:通~事理。
(3)(动)达到、实现:目的已~到。
(4)(动)告知;表达:转~。
(5)(形)旧时称人得到显要的地位:显~。
(6)姓。
读音:fū,fú
[]
[ fū ]1. 旧时称成年男子:渔夫。农夫。万夫不当之勇。
2. 旧时称服劳役的人:夫役。拉夫。
3. 〔夫子〕a.旧时对学者的称呼;b.旧时称老师;c.旧时妻称夫;d.称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
4. 与妻结成配偶者:丈夫。夫妇。
[ fú ]1. 文言发语词:夫天地者。
2. 文言助词:逝者如斯夫。
3. 文言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或“那”:夫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