袴褶
【拼音】:kù zhě
【结构】:袴(左右结构)褶(左右结构)
词语解释1.服装名。上穿褶,下着裤,外不加裘裳,故称。名起于汉末,始为骑服。盛行于南北朝,亦用作常服﹑朝服。唐末渐废。
基础解释汉服的一种款式。上服褶而下缚袴,其外不复用裘裳,故谓袴褶。
引证解释服装名。上穿褶,下着裤,外不加裘裳,故称。名起於汉末,始为骑服。盛行於南北朝,亦用作常服、朝服。唐末渐废。《三国志·吴志·吕范传》“迁都督”裴松之注引晋虞溥《江表传》:“范出,更释褠,著袴褶,执鞭,诣閤下启事,自称领都督。”《晋书·杨济传》:“济有才艺,尝从武帝校猎北芒下,与侍中王济俱著布袴褶,骑马执角弓在輦前。”宋陆游《闻虏乱有感》诗:“儒冠忽忽垂五十,急装何由穿袴褶。”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二·记观杜氏书画》:“画中有伟丈夫,设皋比亭中,亭下壮士林立,挟弓矢,衣袴褶,顾盼自雄。”参阅王国维《观堂集林·胡服考》、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第六章第一节。
网络解释袴褶.汉服的一种款式。上服褶而下缚袴,其外不复用裘裳,故谓袴褶。
读音:zhě
[zhě]
1. 衣服摺叠而形成的印痕:百褶裙。
2. 泛指摺皱重复的部分:褶子。褶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