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治武功
【拼音】:wén zhì wǔ gōng
【注音】:ㄨㄣˊㄓˋㄨˇㄍㄨㄥ
【词性】:成语。
【简体】:文治武功
【繁体】:文治武功
词语解释治理国家有贡献,用兵打仗有成绩。参见:文治文治武功[wénzhìwǔgōng]⒈治理国家有贡献,用兵打仗有成绩。参见:文治。
基础解释以文化教育感化,以武力征讨镇压。后指施行政教和从事征战的功绩。多用以称赞帝王或重臣。
综合释义比喻政治与军事。唐太宗雄才大略,~都有辉煌的成就。
网友释义文治武功:文的责任在于治,在于从(水的)最细、小处开始;武的责任在于功,在于所作以劳安邦定国。【出处】:西汉·戴圣《礼记·祭法》:“汤以宽治民而除甚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灾,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成语,指政治军事,常用于描述古代君主在统治国家或地区时的表现,如汉唐盛世。现也扩展到对一般管理者任内成绩的概述,或比喻推行措施中刚柔并济、软硬兼施。
国语辞典泛称一个国家对内的政教,对外的国力,如:「唐朝贞观年间,四海升平,文治武功,鼎盛一时。」文治武功[wénzhìwǔgōng]⒈泛称一个国家对内的政教,对外的国力。例如:「唐朝贞观年间,四海升平,文治武功,鼎盛一时。」英语politicalandmilitaryachievements(idiom)成语解释文治武功
辞典修订版泛称一个国家对内的政教,对外的国力,如:「唐朝贞观年间,四海昇平,文治武功,鼎盛一时。」
辞典简编版泛称一个国家对内的政教,对外的国力。 【造句】唐朝贞观年间,四海昇平,文治武功,鼎盛一时。
成语词典版修订本参考资料:泛称一个国家对内的政教,对外的国力,如:唐朝贞观年间,四海昇平,文治武功,鼎盛一时。
出处《礼记·祭法》:“汤以宽治民而除甚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灾;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
英语political and military achievements
其他释义比喻政治与军事。
1.登上皇帝宝座后,他是南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文治武功俱有可观。
2.天下霸图,江湖上传言得之者,文治武功,无不天下第一,更是兵家宝典,详述了中原河流大川,高山峻险,行兵走势,人人欲得之而后快……
3.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皇帝都可以算的上是文治武功,比如康熙、乾隆、曹操、汉武帝、唐太宗、朱棣等,但成就最高的却是乾隆皇帝。
4.他整顿吏治,大力革新;他善纳良才,奖掖清流;他文采斐然,学冠东西;他南征北伐,宇内澄清;文治武功,堪称双绝。
5.如何从汉武帝的文治武功,评谕其功过呢?可以从其生前的功与过两方面入手,通过客观的分析,得出客观的评价,让我们真实的了解这位君主。
6.古代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早已烟消云散。
7.积分分为文治、武功两种,文治功勋分数可换取战阵农桑,各种书籍,武功功勋分数可换取刀枪剑戟,铠甲宝马。
8.汉武帝以其文治武功奠定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曾被誉为“功至著”的汉家天子,“冠于百王”的千古一帝。
9.唐代,不仅是当时东亚地区的核心,而且在世界上也是最为富强的国家,创造出了辉煌的文治武功,达到了历史上少有的繁荣。
10.小子无理,敢问主公,在兵马、钱粮、谋臣武将、文治武功上可有一样比得过曹操?
读音:wén
[wén]
(1)(名)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中~。
(2)(名)文章;作品:美~。
(3)(名)文言:半~半白。
(4)(名)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化|~明|~物。
(5)(名)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
(6)(名)非军事的(跟‘武’相对):~职|~武双全。
(7)(名)古时称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字:~身|~了双颊。
(8)(旧读wèn)掩饰:~过饰非。
(9)(名)关于读书人的:~人。
(10)(名)姓。
(11)(量)一文不值。
(12)(形)柔和;不猛烈:~雅|~火。
(13)(形)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
读音:zhì
[zhì]
(1)(动)治理
(2)(形)指安定或太平:~世。
(3)(名)旧称地方政府所在地:~所|府~。
(4)(动)医治:~病。
(5)(动)消灭(害虫):~虫|~蝗。
(6)(动)惩办:~罪。
(7)(动)研究:~学。
(8)姓。
读音:wǔ
[wǔ]
1.关于军事或技击的,与“文”相对:武装。武器。武警。武林。武坛。武生。武旦。武丑。武净。武举。
2.勇猛,猛烈:英武。威武。武断。武士。武夫。
3.半步,泛指脚步:步武。踵武。行(xíng )不数武。
4.姓。
读音:gōng
[gōng]
(1)(名)功劳(跟‘过’相对):二等~|立~|记一大~。
(2)(名)成效和表现成效的事情(多指较大的):教育之~|~亏一篑|大~告成|好大喜~。
(3)(名)(~儿)技术和技术修养:唱~|~架|基本~。
(4)(名)一个力使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功的大小等于作用力的大小和在力的方向上物体通过的距离的乘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