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身
【拼音】:jì shēn
【注音】:ㄐ一ˋㄕㄣ
【结构】:寄(上下结构)身(独体结构)
【简体】:寄身
【繁体】:寄身
词语解释犹托身。寄身[jìshēn]⒈犹托身。
引证解释⒈犹托身。引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见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託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於后。”晋卢谌《答魏子悌》诗:“寄身荫四岳,託好凭三益。”唐李华《吊古战场文》:“地阔天长,不知归路;寄身锋刃,腷臆谁愬?”徐特立《与姜济寰先生书》:“近日寄身工厂,心有所寄,一切都忘。”
网络解释寄身寄身,拼音是jìshēn,是一个汉语词汇,释义为托身。
综合释义犹托身。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见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託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於后。”晋卢谌《答魏子悌》诗:“寄身荫四岳,託好凭三益。”唐李华《吊古战场文》:“地阔天长,不知归路;寄身锋刃,腷臆谁愬?”徐特立《与姜济寰先生书》:“近日寄身工厂,心有所寄,一切都忘。”寄身[jìshēn]暂且托身。唐.李华〈吊古战场文〉:「寄身锋刃,腷臆谁愬?」也作「寄迹」。
汉语大词典犹托身。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晋卢谌《答魏子悌》诗:“寄身荫四岳,托好凭三益。”唐李华《吊古战场文》:“地阔天长,不知归路;寄身锋刃,腷臆谁愬?”徐特立《与姜济寰先生书》:“近日寄身工厂,心有所寄,一切都忘。”
国语辞典暂且托身。唐.李华〈吊古战场文〉:「寄身锋刃,腷臆谁愬?」也作「寄迹」。寄身[jìshēn]⒈暂且托身。唐·李华〈吊古战场文〉:「寄身锋刃,腷臆谁愬?」也作「寄迹」。近托身
其他释义1.犹托身。
近义词 托身
1.吾寄身于天地洪炉之中,在万物间流荡挣扎,静心忍性,所求的无非就是炼出一颗长生果,能够脱离生老病死的藩篱,为此吾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
2.“对当今热衷于寄身中产阶级的作家,孙犁是异类,是一则醒世名言”。
3.本待要送春向池塘草萋,我且来散心到荼蘼架底,我待教寄身在蓬莱洞里。蹙金莲红绣鞋,荡湘裙呜环佩,转过那曲槛之西。
4.小奴本寄身《百媚图》中,之前仙长入图赏鉴百美之时,便留了一点灵念与仙长沟通。
5.血引之术,算是仇杀报复里的一个大类,就是将死之人,将自己的精血寄身于凶手,为缉凶者指明方向。
6.她要把身子投在晶莹清澈的湖水里,那里倒是一个很好的寄身的地方,她死了也落得一个清白的身子她要跳进湖水里去。
7.既然你们是上帝畛域中的一道气息,上帝森林里的一片树叶,那你们也应当寄身于理性,运行于热情。
8.赖煌根据时下混杂相生、相互歧异的诗歌传统,提出应将现代汉诗的传统问题,放在其寄身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评判。
9.人品乃人寄身于世间的根本,茶品则是茶为世人珍惜的特殊品质。
10.看一个寄身于末世帝王的现代人如何扭转乾坤,用疲敝之师横扫六合,纵马天下。
读音:jì
[jì]
(1)(动)原指托人递送;现在专指通过邮局递送:~信|~钱|~包裹。
(2)(动)付托;寄托:~存|~希望于青年。
(3)(动)依附别人;依附别的地方:~食|~居。
(4)(动)认的(亲属):~父|~母|~儿|~女。
读音:shēn
[shēn]
(1)(名)身体:~上。
(2)(名)指生命:奋不顾~。
(3)(名)自己;本身:以~作则。
(4)(名)人的品格和修养:修~。
(5)(名)物体的中部或主要部分:车~|船~。
(6)(名)(~儿)(量)用于衣服:做两~儿制服。